長久以來,股票、債券及房地產,一直是一般投資人較為熟悉的產品,尤其是在2000年網路泡沫前,股票更是獨佔鰲頭,成為投資人最喜好的資產項目之一,國內外很多高科技公司的老闆或資深經理人,也因為股票分紅及股票選擇權的獲利,使得身價短期間內大幅增加。由於報酬率可觀,股票儼然成為所有投資人的最愛。不過,隨著網路泡沫化,很多高科技公司的主管的荷包隨之大幅縮水,一些原本財富可觀的富豪而受到波及,股票一時之間成為過街老鼠,有大批資金轉往債券、房地產及其他另類投資,其中投資在另類投資資產的金額更是有增無減。本期的「社長開講」就針對這些另類投資做一分析,與投資人分享全球投資趨勢,以作為投資人的參考。
#@1@#提到全球最大退休基金,非美國加州公務員退休系統基金(CalPER,California Public Employees' Retirement System)莫屬,由於其所管理的資金規模高達2,000億美元(也就是約6.4兆新台幣),可買下台灣上市公司4成的持股,比目前投資在台股所有外資(不到5兆新台幣)還多,可見其規模之大。也就是因為所管理的金額龐大,因此,其一舉一動都受到高度重視,因為其對市場有一定的影響力。近幾年來,美國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除了傳統的股票及債券投資外,也積極將整個資產組合分散到其他另類投資上,像是對沖基金、債權資產證券化、融資併購、不良債權、私募股權、石油及原物料等,這些另類投資對於美國一般基金會及捐款基金來說,早就是非常普遍的行為,退休基金也逐漸在接受這些投資工具。反觀國內,由於法令限制或起步較慢,目前這些投資機會才慢慢在發展,可是仍未如美國等財金環境較先進的國家普遍,一般投資人對於這些投資工具也較為陌生,不知道為何要投資這些資產,也不知道要如何評估這些投資工具。為了迎接更多元化投資環境的未來,投資人可將這篇文章,做成為另類投資的敲門磚。
#@1@#從美國加州公務員退休系統基金的經驗來看,傳統型投資工具如股票及債券仍是重要的投資資產,其對於股票投資報酬預期大約是在5%-10%,至於固定收益如債券等則是在尋找信用差點(credit spread)好的投資機會,至於另類投資,雖然在比例上仍無法與股票及債券相提並論,不過,已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在投資另類投資資產的時候,他們是從完全報酬率的角度來看,也就是利息或股利收入加上資產價值上漲的資本利得。在一般投資人的觀念上,照理說,對於較保守的投資人或是退休基金,另類投資應該不是好的投資標的,為何美國最大的退休基金會積極投入呢?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對於這樣的問題,美國加州公務員退休系統基金的投資長馬克‧安森(Mark Anson)的答案值得參考,第1點,他認為投資一定有其風險,只要將另類投資的風險控制在本身可承受的範圍之內,並不會影響另類資產的投資;第2點,假若將所投資的另類資產建構成一個分散的組合,則整個另類資產的投資組合的風險就可因而降低。此外,由於退休金的可投資時間範圍非相對較長,因此可投資在一些短期雖然相對流動性較差,不過,未來預報酬相對較高的另類資產的投資,像是私募的股權投資就是不錯的標的,相信這可以做為勞退基金或退撫基金的借鏡。
#@1@#在1952年時,芝加哥大學的一位博士班學生,把線性代數的觀念首度應用在投資學上,去探討在一定的報酬率下如何降低整個投資組合的風險,同理,也去探討在一定的風險範圍內如何將整個投資組合的報酬最大化。這位博士班學生就是在1990年以投資組合選擇這篇博士論文,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馬克維茲(Harry Markowitz),而他所提出的投資組合理論也一直是投資學術界及實務界廣為應用的理論。這個理論最重要的精神,就在於當投資組合中資產間彼此的相關性低的時候,就能發揮分散風險的效果,以大家最熟悉的股票、債券及房地產來看,由於這3個資產類別彼此的關連性低,股票與債券相關性約0.3,股票與房地產相關性約0.4,由於彼此間的相關性低,因此可提供降低風險的效果。而另類資產的投資的最主要用意就在於其提供分散組合風險的效果,在傳統股票、債券的投資組合中加入對沖基金、債權資產證券化、融資併購、不良債權、私募股權、石油及原物料等投資組合,一方面可增加報酬率,另一方面則可分散風險,而這也是投資另類資產的最主要原因。
#@1@#在去年的德意意銀行另類資產投資調查的報告中(圖1)顯示,其中有68%的受訪者採用的是股票多/空交差運用的策略,而樣的策略事實上也是對沖基金所採取最簡單的策略之一,其他像是事件導向、多重策略、不良債權、可轉債套利、總體經濟策略、資本結構套利等策略,都已被銀行、保險公司、退休金、基金會及捐贈基金等機構投資人所廣泛使用,其中尤其是對沖基金,近年的總資產規模大幅增加,成為最熱門的另類資產投資工具,對沖基金究竟有何吸引力,可以讓這些專業投資機構前仆後繼往裡面跳,值得來加以探討。
#@1@#在1990年以前,共同基金可說全球最熱門的投資工具,其間也造就了不少的明星基金經理,像是富達投資的共同基金天王彼得‧林區(Peter Lynch)、威靈頓資產管理公司的約翰‧奈夫(John Neff)等,都是頂頂大名的共同基金的操盤人,其中彼得‧林區從1977年接手麥哲侖基金到1990年退休為止,13年間創造了美國共同基金管理史上最輝煌的投資績效,也造就了美國的共同基金在往後近十年中的黃金全勝時期。不過巧合的是,在彼得‧林區退休之後,另一種後來取代共同基金成為熱門投資工具的對沖基金,逐漸成形,一些知名的基金操盤人或是券商的大牌分析師都紛紛加入這個投資的洪流中。不僅如此,較有錢的個人都被新興的對沖基金所吸引,而且客群有逐漸擴散到有錢的家族,及受法令限制較小的基金會及捐贈專戶等法人機構投入,共同基金僅剩受到小額投資人的青睞。近期就連公司或是公有的退休基金,也搭上這波對沖基金熱潮,擋都無法擋,這可從對沖基金規模己超過一兆美元的規模可以看出。這樣的規模若換算成新台幣,金額高達32兆,是現有台灣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16兆台幣的2倍。由於資金規模龐大,加上又可以增加槓桿融資的效果,就算是台積電這種台股中的大型股,股價也會因為對沖基金的買進或賣出,而有明顯的波動。由於對沖基金多以套利方式以賺取價差,因此往往會造成所買進或賣出標的的大幅波動,也造成投資人對於這些對沖基金留下操作十分強悍的印象。
#@1@#對沖基金究竟有何魅力,可以吸引這麼多的資金前仆後繼的想要加入其中呢?說穿了就是投資報酬率。從圖2中可看出,自從1993年底以來到2005年底為止,根據CSFB/Tremont Hedge Fund Index的統計,過去近12年來,對沖基金的累計報酬率高達超過230%,約與S&P500指數相當(圖2),不過,由於S&P500指數上下波動幅度相對較為劇烈,而對沖基金的波動幅度相對較為平穩,長期間來看,指數呈現平穩向上的走勢,也就是說,不論你買在任何持點,都不會出現套牢的情況。相對的,投資人如果在2000年最高點的時點投入S&P500指數的話,目前都還處於虧損的狀態。對沖基金的確為投資人創造了相當可觀的報酬率,不過,近1年來,由於投入對沖基金的資金過多,彼此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報酬率已不若往年亮麗。今年以來,整體對沖基金甚至出現負1.6%的報酬率,對沖基金前幾年的光環似乎有逐漸褪去的趨勢,雖然如此,資金擁向對沖基金的熱潮並未因此而有所消退,根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估計,以目前的趨勢研判,對沖基金這個行業的第2個一兆美元達成的速度有可能要比之前所花的10年的時間來的短,其熱度可見一般。
#@1@#長期以來,股票一直是台灣投資人最重要的投資工具,根據美商高盛證券的統計顯示,台灣家庭的最主要理財工具是現金及存款,佔所有資產的40.2%,其次則是股票投資,佔所有資產的30.9%,二者合計即佔了所有資產的71.1%(圖3),若加上基同基金,比例則高達近80%,可見台灣一般民眾的投資工具種類相當的少,相對於其他國家來看,這種情況更是明顯。若以美國為例,美國民眾的資產分佈相當分散,舉凡是現金、股票、保險及退休金及共同基金等配置都相當平均,而在比較的過程中,投資人可發現台灣民眾的保險及退休金的比重是這些國家最低的,這可能與大多數民眾都以現金或存款為退休金有關。另外,台灣民眾與其他國家家庭的投資組合最大的不同是股票部位,30.9%的比例遠高於其他國家,位居所有國家之冠,顯示台灣民眾在投資上積極的一面。
#@1@#在檢視了台灣民眾的資產投資組合後,台灣民眾的資產很明顯的集中在存款及股票這二種投資工具上,造成這樣的情況可能的原因有二個,要不是投資工具不足,另一種可能就是投資人對於投資工具的了解的廣度有待加強。由於台灣的金融服務業與國際接軌的速度愈來愈快,投資工具不足的情況將會逐步改善,這點有賴投資銀行及券商的引進及開發,在利字當頭的情況下,只要有利可圖,相信市場將有更多的投資工具可供選擇。至於投資工具的認識及操作方面,本專欄將不定期為投資人帶來全球最新的投資訊息,以及投資工具的介紹,以期幫助投資人在未來投資的大趨勢中掌握先機,賺大錢,在這農曆新舊年交替之際,期待各位讀者在投資理財上都有新年新氣象,財源廣進,發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