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二○○六年,當時我剛出社會沒多久,對股市完全看不懂,那時各種基金滿火熱的,定期定額買基金的觀念也正風行,我跟許多人一樣,藉由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基金,覺得這是一種風險低又能存錢獲利的投資方式。股市初聞──同事的股海迷航記之所以會接觸到股市,是因為我的一位同事X,他也有買基金的習慣,他出社會較久,持有的基金部位比我大得多。後來在某一陣子,他常常聊天提到股票比較好賺,而且最近常常看電視節目上的投顧老師分析,覺得很不錯,如果把累積在基金的資金投入股市,一定能大賺一筆。當時我不懂股市,也無法給他什麼建議,有時我也會看一下那位投顧老師的電視節目,厲不厲害我不知道,但是唱作俱佳的表演效果是真的不錯。過了一段時間,某天中午吃飯時他忽然問我:X:「長官,為什麼之前大盤跌下來之後反彈,我的股票都沒漲?」我:「你把基金的錢都丟進去了?」X:「對啊!」我:「你是買什麼股啊?怎麼這麼慘?」X:「就之前看那個老○長介紹的太陽能股啊!」我:「你有加入會員嗎?」X:「沒有啊,我就看電視,奇怪,他不是很準嗎?怎麼我都套牢了?該怎麼辦?」雖然我無法給他任何建議,但卻可以從眼神與語氣中,感受到他深沉的無助與無奈,辛苦多年累積的資金部位,就這樣付諸流水,儘管用盡全心期盼股價回漲,但就像變了心的女朋友──回不去了。但我相信這還不是最難熬的時候,因為二○○七年底,開始了恐怖的金融海嘯。從他的經驗,我認識到在股市盲從與孤注一擲會毀滅一個人。初嘗甜頭──搭上股海順風車在金融海嘯這段期間,新聞每天都在報那間公司又倒閉,股票跌了多慘,那些人大賠把錢輸光光。當時很慶幸自己不懂股票,所以沒有這樣的困擾,加上以前常聽到有人因為玩股票賠光身家,家破人忙,甚至自殺…等,再加上之前同事的教訓,我對股市的初始印象可說是非常負面,並不覺得股票是一種能獲利的投資方式。這樣的刻板印象有好有壞,好的是我在金融海嘯前沒有任何持股,所以股市大跌期間照樣吃好睡好;壞的是,因為不懂,錯過了百年難得一見撿便宜的大好時機。真正有在市場交易,是在二○○九年,那時看著股價波動,知道股價只要漲一塊,如果買一張就賺一千,感覺似乎有利可圖,加上二○○八年年底大盤跌到谷底後,二○○九年開始上漲,身在當時的氛圍下,可以感受到熱絡的氣息,於是自己也開始嘗試小額投資。以現在觀點來看,根本就是標準的散戶菜籃族,人家說那支好就買那支,聽到電視節目講得天花亂墜,也會忍不住進場;或是看看報章雜誌提醒那個族群,就從裡面挑選。這樣的投資方式全憑「感覺」,沒有判斷多空、買賣點的能力,當然不會獲利,不過幸好因為記取以前同事的教訓,沒有用孤注一擲的方式交易,中間有賺有賠,也沒什麼大礙。就這樣載浮載沉過了約一、兩年,後來接觸到「定存股」的概念,就是投資高現金殖利率股票,以股息再投入方式達到複利投資。而具有高現金殖利率的個股,往往股價本益比不會太高,於是試著從一些投信提供的報告資料去尋找符合自己「感覺」的標的。買進後,如果股價下跌虧損,就繼續抱著,講好聽一點是「長期投資」,講實在一點,自己也不知道是作長線,還是在拗單?但當時股市剛從谷底復甦,所以憑著運氣,某些個股都有不錯的獲利。只是投資不能全憑運氣,後來的買賣都不是很理想,好佳在因為以前同事的教訓,自己都有控制停損與資金,所以沒有把獲利吐光。但很矛盾的是,最終的出場判斷,並不是以殖利率高低,反而是股價,這實在是一種混亂的交易模式。市場險惡終須還後來自己思考,為什麼有人投資可以賺錢?而有人卻賠了很多?為什麼有人就可以選到會獲利的股票?為什麼有人從二○○八年以來投資的績效非常好?在搜尋一些資料後,發現市面上有一群投資者,是透過分析公司的基本面來尋找標的,投資者必須透過理解財報的內容,評估各項財務比率,找到營運好壞的線索,並分析所屬產業的展望、公司在該產業的優劣勢……等,經過一連串的分析之後,評估目前該公司的股價是否值得買進,或是目前太高需要等待。如果值得買進,一旦持有後,除非當初進場的條件已不成立──例如某些財務數據,否則短期股價的波動造成的虧損,不構成出場的條件。(文為學員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