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從事近20年的投資、創業及創投事業中,我常常會處理到一個問題,退出機制為何?這有兩個層次,一個是資金的退出機制,一個是CEO的退出機制。就前者來說,一筆資金,投入一項投資,總是要能夠獲利賺錢,投資人還能再拿回這筆資金,就可以再投資其他事業。這就是一個資金的活水機制。就人力資本的退出機制來說,一個專業經理人,總有個人成長的瓶頸,或是企業體制上升遷的瓶頸,如果這些極富管理經驗的經理人,能夠在企業界中退場,並轉而輔導其他中型、小型、新創企業的經營,讓這些企業更早上軌道,這就是一個人力資本的活水機制。其中,人才的退出機制,更為關鍵。因為人力資本的靈活應用,也連帶能創造前者的效益。在西方,多數CEO或高級政府官員,視個人生涯規劃,退休主要有三大選擇,一是,享受生活;二是,參與公益活動;三是,投入創投或購併領域。(註:在公司成立初期介入,為創投;在企業發展中期或後期介入,協助企業增加競爭力、購併、整併等,是為購併。)榮獲世紀CEO威名的奇異電器前CEO傑克‧威爾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退休後,轉而投入購併產業。他的接班人伊梅爾特得以接棒演出,站上CEO舞台,增加經營與領導的實務歷練;威爾許的智慧才華與經驗,對社會與企業,也仍有貢獻,仍有發揮空間。他一退場,人力資本的應用,就啟動了活水機制。
#@1@#但是,台灣社會的CEO並沒有一個成熟的退休機制。宏碁前董事長施振榮是一個特例,因為他有自己的企業集團支持他,可以再以創投的角色,為產業界繼續提供貢獻;未來,鴻海郭台銘也可能有類似的機會。但是,更多數的CEO們,並沒有像施振榮與郭台銘一樣,擁有退出機制。台灣非常需要一個人力資本的活水機制,但,為什麼如此缺乏?我認為部分原因是,掌握最大資金的提供者──政府,對創投或購併資金供給,仍太有限。政府的三個主要的退休基金,擁有最大的資金來源。可惜的是,缺乏適當的理財策略,這三個基金的績效表現都在水準之下。根據目前的勞退機制,勞退基金未來每年將增加1,000到1,500億,這是一筆龐大的數目,如能妥善利用,間接建立活水機制,將是政府、民眾、企業之福。我們可以比較,台灣的勞退基金與美國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的資產投資配置與報酬率,來說明我們目前的退休基金理財策略,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由於政府對基金投資法規的限制「投資報酬率不得低於銀行定存」,造成經理人操作非常保守。以2005年為例,勞退基金中竟有1,955.9億元,約占49.32%的金額,放置在銀行的存款項目。對房地產、創投與購併的項目投資金額,則是零。對比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的實際運作,其投資方針是「採取最有效率的投資策略,在可接受的風險範圍內,達到最高的可能報酬。」允許基金經理人在適當的責任下,擁有自由與彈性。以2005年數據分析,在退休基金總額中,配置給定存的金額只占3.10%,股票投資占62.8%,創投與購併5%,年平均報酬率為12.7%,其中,投資報酬率最好的分別為房地產38%,創投購併22.8%,海外投資17.3%。前一年,2004年平均報酬率則為16.7%,是同期台灣勞退基金的7.99倍(見圖)。1932年,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剛成立,當時只有80萬美元,到了2005年,已經變成2,009億美元,其中的80%,均拜靈活積極的投資策略所賜。同樣都是政府委託管理的退休基金,目的也都在保障勞工的退休生活,台灣主管當局,應該學習美國基金的管理思維與操作策略。
#@1@#再進一步分析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的前三大報酬率,分別是房地產、創投與購併還有海外股票。連結到上述人力資本的活水機制,我想特別強調創投與購併這一項目,對社會整體福利的意義。在加州公務員退休基金中,僅撥出5%的金額,投資在創投與購併項目,並分散在437個投資有限合夥人公司上。假設一個有限合夥人公司平均有5個合夥人,且都來自企業或政府的高階管理階層,等於創造了2,185個新職位。經由這些高階經理人的經驗與人際網絡,他們可以協助不同發展階段的公司更成功。最後,不僅為政府創造財富,也為那些創業家與創投合夥人們創造財富。因此,如果我們的政府退休基金能採用相似的投資策略,將能達到三個重要的好處。第一, 更多元投資不同的國內外資產,將得到有效的分散風險及更好的投資報酬率,更能確保民眾的退休生活。第二, 由於海外投資,可建立一個國際的金融人際網絡,讓全球頂尖的基金經理人直接或間接的認識台灣,最終,也能進一步為台灣提供全球金融資產管理投資的know-how。從而讓台灣金融更為全球化。第三, 台灣的高階專業經理人們,可以提早退休,踏上另一個舞台,去幫助較年輕的、或較不成熟的公司,運作地更為成功。這也可以為整個社會,提供更多的創新、更好的企業治理、更多的財富。如果,台灣真能走上這個發展方向,相信台灣可以激發更多競爭力,繼續在世界舞台上發光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