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雙卡(現金卡、信用卡)引發所謂的消費金融問題,到底是什麼樣的因素,讓銀行的風險控管問題浮上檯面,讓為雙卡償債而苦的人淪為卡奴一族?理財周刊社長梁碧霞分析,民國85年,台灣信用卡市場進入百家爭鳴的戰國時代,銀行大打「終身免年費」的口號,一舉將台灣信用卡發卡量推上一千萬張,發卡量以50%的驚人速度成長,造成信用過度膨脹。過度信用膨脹引發的效應如何呢? 梁碧霞舉例,韓國最大信用卡發卡公司LG曾經爆發破產危機,信用卡濫發的結果導致兩百萬韓國人信用不良;美國運通公司(AE)也在二月中起暫停受理信用卡、簽帳卡的新卡申請業務。台灣更在2005爆發了所謂的雙卡金融問題,強調申請容易、還錢輕鬆的現金卡,讓銀行業者一窩蜂投入,終致引發卡債的問題。再以美國的例子來看,美國有87%的可支配所得是用來還卡債的,全國信用卡債總計高達近一兆五千億美元。也就是卡債這個問題,不只存在台灣,也存在美國。台灣有五分之一的人每個月必須用四分之一的薪水來支付卡債。從外資的角度來看,外資對於卡債的關切甚至超過了政治。在2001年及2002年的時候台灣的信用卡數量快速成長著,但是這兩年來卻在減少當中。
#@1@#消費性金融問題現在已經浮上檯面,金管會銀行局局長曾國烈認為,消費占整個國民所的的60%,顯示金融跟經濟是息息相關的,消費在經濟扮演著相當吃重的角色,因此消費金融對經濟的影響可以想見得到。 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我們看到韓國、香港,在消費性金融上蓬勃發展。尤其是韓國,它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成長,所有快速成長的背後都隱藏了很多的風險,消費性金融的問題,就是遲早要去面對的風險。曾國烈直指,要解決消費金融的問題沒有秘訣,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借了錢之後,就要採取軟著陸的方式進行,因此在一年半之前就開始讓它軟著陸。消費金融是在企業金融未成熟下的重要業務,在企業金融還未成熟發展的時候,讓消費金融慢慢的軟性著陸。
#@1@#針對消費金融可能會引發的各種問題,銀行局在2004年採取了一些措施,首先將學生申請信用卡做了管制。原本規劃讓學生申請信用卡必須要父母親簽名同意,但後來發現許多學生自己冒用家長簽名,這樣的限制效果有限。因而後來修正成由父母親同意發出附卡,而且每一張卡的額度只有兩萬。儘管當初這樣的做法曾造成大學生的反彈,然而曾國烈認為任何一個管制的方法一定有反對的聲音,但為了整體經濟的發展,還是要去做;除此之外,曾國烈認為要管理一個產業必須要讓它的財務及業務透明化,也就是要讓管理階層,知道這個事業是賺錢還是虧本? 梁碧霞則認為這樣的管制措施,剛好讓主管機關看清楚問題的癥結到底在哪裏? 而且投資者可以瞭解這個業務是否有做好。接下來透明化之後,要維持好的資產品質,打消呆帳的速度更是不能有所遲疑,因此政府推出了所謂的「358」。曾國烈解釋,就是逾期放款超過8%就停止發新卡,超過5%就限期改善,超過3%就提出警告,這個目的就是讓它軟著陸,讓做不好的業務也有停損點。舉例來說,93年6月到93年10月是一個快速成長的環境,但是又要它軟著陸,就必須思考到如何把逾期放款跟國際接軌。
#@1@#梁碧霞補充說明,93年到94年是打消呆帳速度最快的時候,一年打消掉的企金與消金的總金額有4000多億之多。「其實最辛苦的是在2002年,那時的經濟成長是負的,銀行的盈餘也是負的。」曾國烈感觸地說,不過在2003年銀行的盈餘恢復到600多億,2004年更達到1500多億,而逾期放款從11%降到現在2.5%以下。「而今,包括財務報表的透明度,整個金融體制的透明度都受到外資很大的肯定;包括這次的卡債問題,可以看到我們的銀行業把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都把它一次提列起來,這在3年前是不能想像的。」提及外資對台灣金融市場的評價,梁碧霞認同地表示,現在外資對台灣金融環境的評價是資訊愈來愈透明,外資也把台灣的金融機構拿來跟美國、大陸相比,結果發覺我們金融的整體品質比他們好。曾國烈也指出,尤其近3年把逾期放款從11.76%降到2.5%以下,我們的自有資本比率又能維持在10%,獲利能力又恢復,去年是因為跟國際接軌所以造成獲利的減少,但是基本上金融體系是非常透明的,所以外資在看這個問題的時候也會非常清楚。梁碧霞認為卡債會形成兩種問題,一個是社會責任問題,另一個受影響的是經濟層面的問題,幸好之前有一些金融措施是非常具有成效的,讓卡債問題可以有依循的方處來解決。
#@1@#目前現金卡每個月所動用的餘額一直往下降,顯見大家對使用現金卡非常有節制。梁碧霞以國際案例來分析,韓國花了兩年的時間才解決卡債的問題。而消費性金融的問題牽涉的層面更廣,影響到廣大的民眾,所以要更為謹慎。從韓國、香港的案例來看,他們的逾期放款比率都超過我們太多。事實上,台灣從2005年6月開始,發卡的數量已經在減少,同年9月金額也開始減少,這是典型的軟著陸措施。就銀行本身也開始自覺到,客戶的存款不是那麼充裕的時候,發卡也會相對謹慎起來;而消費者也慢慢開始自覺,這等於是把債務往後延而已,所以曾國烈認為這是一個自由市場現象,政府讓顧客有自由選擇的權利,銀行也能自由選擇交易的對象。所以銀行要做好風險控管,客戶要做好借錢要還的準備,那這樣市場運作就會很順暢。曾國烈也不諱言,一個快速成長環境的背後一定有一些隱憂,因此我們現在也遭遇到了消費金融的問題;不過,這不單是消費者的責任,也可能是銀行在行銷的過程中,過度的行銷,行銷完之後,後面的風險控管未能得當,造成銀行沒有顧及顧客的負債,造成銀行以及客戶都受傷。
#@1@#梁碧霞分析,金融體系在經濟中扮演著資金中介及風險中介的主要樞紐與角色,因此金融機構如何強化本身風險管理的能力,成了金融機制是否健全的重要挑戰。而在資金中介的過程中,也要有能力把風險轉嫁出去,顯見金融機構目前在風險中介的過程中仍做得不夠。針對風險的問題,曾國烈強調,銀行初期的廣告非常不妥,所以去年開始要求銀行把商品的廣告轉為金融教育。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沒有受到好的金融教育,甚至在學校裡根本沒有金融教育,銀行跟顧客往來的過程中可能教育也不夠,突然消費金融在這個社會變得這麼重要,導致顧客可能誤用了這個工具,當顧客誤用的時候銀行也護跟著受傷,因此金融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知,同時也讓銀行從這個階段裏面學會更重要的風險管理。針對卡債問題,梁碧霞做了總結,現在銀行開始要求消費者做好理財與理債的規劃,要消費前想好還款來源:如果沒有想好還款來源,一旦現金流量沒有搭配好的時候,那就會破壞信用,因此消費者跟銀行兩邊是共存共榮的。銀行與主管機關推出了一些措施,例如協商機制、申訴專線等,這些到底能不能有效的幫上忙,還得看消費者自己願不願意好好運用。除了運用有效的償債機制,社會大眾應該給予更大的關懷,讓陷入卡債的人,可以掌握協商的機會,解除卡債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