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令人沮喪;真話,總是傷人。於是,我們的社會開始流行起包裝學。政治語言不免要包裝,商業語言也需要美化;只是,經由過度包裝、美化的事實,為社會大眾接收後,很難再被還原;結果,這個社會瀰漫著口是心非的虛假。面對真假難辨的現況,我想問的是:究竟是言者愛說,還是聽者只揀喜歡的聽?顯然,傳達與接收的兩端,同樣出了問題。所以,我們認為:怎麼說,不重要,做什麼,才是該觀察的重點。這一期的《理財周刊》要為讀者揭露上市櫃公司大股東買賣自家股票的行為。相信對於公司大股東的信心喊話,投資人早已不陌生;但是,看著握在手中的自家股票,他們到底做了什麼?恐怕才是投資人應該費心留意的,也就是:誰在偷偷買股票,誰又在偷偷賣股票?當然,大股東對於公司股票的買賣行為,不能直接粗糙地解讀為:買進即是看好公司的前景,賣出就是看壞,如此,將掉入過度簡化的陷阱。於是,本刊資深主筆劉萍執行「封面報導」「上市櫃公司董監持股變化」的題目時,將「董監持股買超表」、「董監持股賣超表」的兩份資料,進行抽絲剝繭;一路上,她跨越陷阱、穿透經過層層包裝後的迷障,並進行專家學者的會診;最後,劉萍找到了真相,在內文中,有完整的呈現。就社會大眾而言,這一份來自公司超級內線的資料,的確至為寶貴。本期的「特別企畫」,同樣令人振奮。常聽人說:35歲之前不成功,這輩子沒機會了;要不就是最近流行的話題:事業有成者總是選在40歲退休,想要留更多時間給家人。但是,超級業務員林為恭50歲才開始賣房子,早已過了所謂該成功的年齡,他的故事,印証了人生有各種可能性;另一位超級業務員黃意評,21歲即月入十萬元,同樣寫下不凡。看來,成功不是透過一定流程所生產出來的標準品,它是按每個人不同的身量進行裁製。最近,益通這一支股票,讓60多萬股民為之瘋狂。3月8日掛牌上市的益通,果然不負眾望,盤中一度登上股王寶座。但現在,單單望眼益通,意義不大;該如何為徘徊在場外的1400億資金,找到下一個具成長潛力的公司?才是我們的正辦。因此,編輯部研究員陳瑞麟找出49家獲利成長的公司,希望能讓投資人再度快樂歸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