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C (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主席是李光耀,它是亞洲最大最神秘投資者,有人甚至認為他們是亞洲最大的對沖基金。其主要資金來源是外匯存底及政府財政盈餘。GIC下轄三家子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資有限公司、GIC不動產投資有限公司以及GIC特殊投資有限公司(創投及購併)。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擁有800名員工,其中有200多名投資專家,其中非新加坡人占40%。他們的辦公室分布在全球七大城市,新加坡、倫敦、紐約、舊金山、北京、東京以及首爾。目標是經由穩健的全球投資,獲取長期優異的資產報酬,以打敗同產業平均投資報酬率為目標。由於其在全球金融、營運或創新中心設點,除掌握最新投資、產業脈動外,並藉由其觸角協助其直接間接投資的公司,以新加坡為據點或與當地新加坡公司技術合作,發展亞洲市場。另外由於其招募全球投資人才加入其陣營,更協助其金融人才國際化。
#@1@#Temasek (淡馬錫)公司的執行長是何晶(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之妻),該公司掌控了包括新加坡電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新加坡地鐵、新加坡港口、海皇航運、新加坡電力、吉寶集團和萊佛士飯店等幾乎所有新加坡最重要、營業額最大的企業,曾有國外媒體估算,淡馬錫控股所持有的股票市價,占到整個新加坡股票市場的47%,可以說是幾乎主宰了新加坡的經濟命脈。其主要資金來源是財政部。近兩年,看好亞洲中產階級的興起加碼投資亞洲。並以電信、金融服務及運輸物流為主,投資中國、印度、澳洲及其他亞洲地區。約200員工,18%非新加坡人。目標是經由其策略投資協助其本國企業服務全球化。而其31年資產投資年報酬率達18% (以市值計算)。
#@1@#TIF創投基金,為新加坡經濟發展局主導創投購併組合基金。透過投資超過80個全球創投基金與收購組合基金,帶動新加坡發展出一個活躍的創投產業,他們向來自全球聲譽良好的創投基金經理人學習經驗,以及幫助不成熟、剛起步的新創公司變成成功企業的know-how,最後,TIF也因此建立了全球創投資本網絡,並將這些創投基金的被投資企業引進新加坡,同時,引介新加坡新創公司進入他們各自經營的領域與市場。 其資金25%投資於當地的創投以協助新加坡新創公司,50%投資於全球著名的創投,並要求被投資的創投在新加坡設分公司,25%則投資全球著名的創投以投資報酬為唯一目標。自1985 成功募集美金1仟陸佰萬創投購併基金,新加坡目前管理超過160億美元創投購併基金,超過100家創投購併公司及400個專業投資人。
#@1@#因為他們了解,一個像新加坡這樣小的國內市場,為持續經濟成長及維持其競爭力,必須透過一個更開放、國際化的社會,以吸引全球頂尖人才為其服務。同時又要協助其企業創新、及全球化以創造更多成長的機會。經由這樣的投資網絡,新加坡政府達到三個關鍵目標:第一:協助新加坡的主要策略產業,如電信、金融以及運輸、物流,對外擴展他們的業務到全世界。第二:經由對當地新創事業的投資,鼓勵創新活動,或是吸引被投資公司在新加坡居留,並將他們的亞洲總公司設在新加坡。第三:經由新加坡政府的投資部門,強化新加坡在亞洲成為亞洲企業總部及金融中心與物流中心的地位。目前有超過5,000家國際公司於新加坡設立亞洲營運據點。另經由新加坡政府在中國的投資,截至2005年底,已有90家中資或中資背景的企業在新加坡上市,總市值約160億新元(約合98億美元),累計募資額約26.4億新元(約合16.2億美元)。新加坡也因為經紀服務,賺到一筆龐大的顧問費。總而言之,他們經由精明的投資管道與頂尖的全球投資經理人,針對全球商業機會的多元化投資,不但使其投資達到預期的財務目標,更協助新加坡國際化及企業全球化。
#@1@#全球化不能只是一句口號,重要的是,你如何達到這個目標?根據我個人的觀察,我們的企業不容易全球化的一個關鍵原因,就是我們缺乏足夠的國際人才,特別是行銷、金融與法務方面。沒有對台灣非常熟悉或是本身就住在台灣的國際相關人才,大部分的台灣企業領導人[u1],只能選擇去大陸拓展生意,只因為大陸與台灣的同文同種,做起來比較容易。為了培養國際人才,我們不能僅仰賴我們自己的訓練,我們必須吸引國際人才來了解台灣,或是住在台灣。台灣政府可以怎麼做?首先,我們可以將台灣定位成大中華經濟圈裡面最大的市場,以吸引全球企業在台灣設立營運據點,藉以引進行銷管理know-how。針對這一點,我將會在未來的文章中進一步闡述(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是香港的兩倍,是中國最大的國民生產毛額及擁有8,300萬人口廣東的1.3倍)。 另一個可以做的,就是讓我們的資本實力發揮影響力,吸引國際金融人才到台灣來,追求商業機會。很顯然的,就我們國家特別處境,我們不能像新加坡政府,策略運作地像一家公司一樣,但是,我們有龐大的外匯存底,也有為數不小的相關退休基金,我們應該給這些資金更多彈性與自由,到全球做多元化地投資,以賺取最佳的報酬並協助金融人才國際化。最後,台灣的企業可以直接或間接地透過這些國際人才的交流及know-how的傳承,得以加速他們企業全球化的速度,以突破成長的困境,並降低目前投資過於集中於中國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