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為企業精神的全球最大手機製造商,來自芬蘭的諾基亞(Nokia),經歷了2004年因誤判手機市場發展趨勢,讓對手急起直追後,日前再度重新回到兩年前近3成5的市場占有率。根據知名IT產業分析機構Gartner指出,這家芬蘭手機巨擘在2005年第4季的全球市占率占穩了35%之後,預估未來更可能達到40%以上。Gartner公司公布此數字,無疑宣告全球手機版圖盡歸大廠之手。市占率第2名的美國摩托羅拉(Motorola)為17.8%。3到5名分別為韓國的三星電子(Samsung)、樂金(LG),與日本與瑞典合作的新力易利信(Sony Ericsson),此五名全球市占率就超過78%。諾基亞雖然暫時追回領先優勢,但仍不敢大意,在全球策略頻出新招,除了積極布局手機電視市場與遊戲市場,更預備在世界各地廣設旗艦店,並大膽更換首席設計師,企圖一舉把摩托羅拉等競爭者遠遠甩開。
#@1@#根據諾基亞在3月初向美國證交會提出的年度報告中提及:行動電視到2008年將普及到大眾市場。諾基亞宣稱,該公司在2005年數十項試行活動中,顯示包括行動產業者和消費者對行動電視頗為欣賞;更重要的是大部分消費者也願意每個月為此服務支付5至15歐元(約合新台幣195到585元)。此外,諾基亞還與軟體大廠微軟公司攜手合作,將推出一個開放式的遊戲架構,共同降低手機內各種行動遊戲的開發成本,並且可以加速行動遊戲產品的普及,同時豐富行動遊戲的內容,以招徠消費者更換新手機的意願。各家大廠紛紛計畫建立品牌灘頭堡,但諾基亞態度最積極。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諾基亞目前已在全球各大城市設立18家旗艦店,消費者不但可以在店內以行動電話寄發電子郵件、下載音樂、也可以錄影、編輯與傳輸視訊。
#@1@#諾基亞希望藉由承襲耐吉(Nike)、普拉達(Prada)等時尚品牌的旗艦精品店概念,扭轉消費者對電子商店冰冷無趣的既有印象,並同時拓展零售通路。有趣的是,增強消費者的品牌認同度已成各手機大廠的共識。諾基亞的最大競爭對手摩托羅拉,也計畫在莫斯科開設第一家品牌店面,而新力易利信在美、日、德國等早已設有幾家旗艦店,其他包括南韓三星電子與樂金電子也表示,正在同樣考慮跟進。但摩托羅拉行動裝置部門主管賈利奎斯(Ronald Garriques)說,這項策略有其一定風險,因為若旗艦店未能好好營運,店面很快就變得乏善可陳。但據高盛公司的行動產業分析報告指出,前5大行動電話製造商,去年在廣告與促銷上的預算就高達40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74%。高盛分析師巴迪(Tim Boddy)分析,「品牌」與「設計」的角色格外重要,因為產品創新的複製速度太快。此外,走精品旗艦店路線也是手機商新興品牌行銷策略,目的是避免手機淪為大宗商品。設立品牌旗艦店的另一主因是,以時髦店面說服已開發市場的民眾換購手機,以增加新手機的市場空間。但以品牌掛帥的商店風險不低,一間豪華旗艦店往往耗資上千萬美元,維持的成本也很高,效果值得投資人觀察。而在設計方面,另一項諾基亞的驚人之舉是讓首席設計師「換人做做看」,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該公司宣布此銜由現年37歲的阿拉斯塔.克爾提斯(Alastair Curtis)由4月起接手。原來的設計師法蘭克.努佛(Frank Nuovo)從1990年代起已經為諾基亞效命10年之久,為其打下全球手機江山,卸任後仍將擔任該公司高價手機品牌Vertu的主要設計師與顧問。來自英國的克爾提斯原來負責入門和中價位機種設計,他指出未來他的設計重點在於把手機與電腦、汽車及家庭娛樂系統相結合。「產品勢必比過去會更加複雜化。」
#@1@#諾基亞預期公司未來要靠新興市場倍增業績,故積極切入低價手機市場。據Frost & Sullivan的分析師菲爾德認為:「像諾基亞這樣基地在歐洲的公司,在降低手機平均售價方面將會遇到困難。但在發展中的亞洲市場則必須降價。諾基亞正在印度建廠,就是為了大幅降低運輸製造成本。」印度在世界通訊發展極為迅速,諾基亞在該國南部城市清奈(Chennai)建立了手機工廠,所生產的手機占當地銷售量近2/3。預計到今年,印度的手機銷售量將會達到5,300萬台。但低價機搶市占率,高利潤自然要從高價新機種取得。根據諾基亞3月分最新預估,今年逾60%銷售將愈仰賴來自舊有消費者換新機,而非來自新客戶。由於大多數人已擁有手機,具照相、音樂和影像播放等整合功能的新機型預料是主要趨勢。Gartner預計,2006年全球手機市場增長率在10~15%之間。諾基亞現任總裁兼營運長、即將於今年6月1日出任下一任執行長的克拉斯佛(Olli-Pekka Kallasvuo)表示,該公司雖在全球擁有最大市占率,但重要的美國市場仍然是摩托羅拉的地盤,所以諾基亞下一輪將矢志在美國市場擊敗摩托羅拉。克拉斯佛表示:「美國市場是我們優先考慮的戰略重心。」在北美市場,摩托羅拉超輕薄RAZR手機廣受歡迎,是該地市場冠軍,使得諾基亞一直處於挨打狀態,而諾基亞似乎忽略了摩托羅拉形成的威脅,沒有推出相應產品與其分庭抗禮。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師曼斯頓(Neil Mawston)則指出:「最後的贏家,將是少數具有全球生產規模的大型製造商。」他指出,包括手機技術專業化、大量廣告預算以及多個製造地點──主要位於中國和印度等快速成長的市場,成熟的製造商占據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