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股出頭天了嗎?「對,但也不對!」一位苦熬10年的生技公司老總,看著本刊調查〈2005興櫃營收總排行〉裡中天生物科技、懷特新藥等四家生技股的表現,久久才說出這頗為矛盾的答案。
#@1@#「說對,並不是因為生技公司的營收逐年成長,而是大家研發中的新藥,隨時都可能因一筆來自國外大廠的權利金而大翻身;說不對,是因為在新藥通過審核之前,公司幾乎不太有收入,遑論賺錢出頭天了。」這位老總時而開懷、時而苦笑地說著,顯見生技產業這一行的艱困難行。最近,最典型的範例就是各國政府、全世界的人爭相搶購對禽流感有療效的克流感。很多人都以為生產銷售克流感的羅氏藥廠(Roche Holding AG)是最大受惠者,但其實賺最多的,卻是帝斯曼(DSM)營養股份有限公司。原來克流感中的關鍵成分八角酸,有2/3來自天然八角,1/3是發酵製造,而帝斯曼是全球唯一以發酵法製造八角酸的業者,每年產能達10噸之多。帝斯曼光是向羅氏收取克流感的銷售佣金,身價就上漲百倍。如果,帝斯曼是支撐現存生技業者的美夢實踐者,那美國趨勢觀察家理察‧奧立佛(Richard W. Oliver)可算是無數投入生技業的造夢者。「未來20年,人類將由生物科技主導;」「生物科技對人類的影響與重要性,將超越1967年人類登陸月球!」奧立佛在《生物科技大未來》(The Coming Biotech Age)中一句預言,隨著這本書的暢銷而傳誦全球,當中自然也包括台灣在內。自1996年始,台灣興起了生技「瘋」。根據經濟部生物科技發展小組的統計,從1996年7月到2000年12月間,新成立或增資的生技公司有106家,而製藥與新興生物科技產業累計的投資金額更多達392億元。以上這個數字還不包括逾200家、每年總產值超過200多億元的醫療保健器材業。政府更是推動生技業的推手。2002年政府在提出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就將生技列為兩兆雙星的重點產業之一。當時擬每年投資1500億元,預計2006年的市場規模能達到2500億元、2012年之前達到500家生技公司。
#@1@#如今,2006年到了,但距2500億元的市場規模、500家的生技公司卻越來越遠。即使在美國,生技股的命運也好不到哪裡去。根據嘉信投資研究中心(Schwab's Center for Investment Research)的統計,過去25年,美國投向生技類股的資金達1000億美元之多,但那些生技公司已讓其中的400億美元灰飛煙滅了。而在那斯達克掛牌的360家生技公司,也只有不到10%的公司有實質獲利。「投入生技產業,需要很大的耐心。」正申請上櫃的中天生物科技董事長路孔明不只一次對媒體說。路孔明坦言,比起2000年的網路業,生技業不但專業深度和難度更高,燒錢的速度更可怕。而台灣從創投到股市投資人,多半無法忍耐生技公司動輒10年沒錢賺的「長期投資」,「很多財力不足的同業就只有關門了。」另一位生技業者說。台灣櫃買中心也表示,生技公司要成功,技術、專利和資金是不可或缺的三大關鍵。但若初期投入資金不夠,很難熬到技術突破、取得專利權保護的階段。所以,在目前台股掛牌的生技製藥公司,主要都集中在醫療保健器材、製藥類,其中製藥業者與傳統化學公司相近,多以產製專利期已過的學名藥、檢驗試劑或保健食品為主,真正以運用新興生物技術為主的產業不多。正因為台灣生技業的營運資金取得不易,所以目前還活著的業者,多半都得找到自給自足的經營模式。就以中天生物科技來說,為了讓手上新藥的研發能撐到通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的審核,便在新藥部門之外,靠著賣保健食品與開通路賺錢,然後再將賺來的錢拿去製新藥。對於中天生物科技的商業模式,台灣工銀證券研究部主管認為,既可讓公司度過燒錢階段而穩健成長,也比較能取得投資人多一點點信心。
#@1@#雖然,投資人的信心只增加一點點,但天時與人和讓路孔明越來越有信心。所謂的天時,指的是產業雖不好,反更突顯現仍堅守生技業者的誠意與決心;人和則指的是主導全球生技50%市場、4000億美元產值動向的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近幾年態度丕變,將藥物審核時間由25個月縮短到12至18個月,使得2004年有多達20項藥物上市,對生技業非常友善。更重要的是,今年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很可能會通過第一件植物新藥(Botanical Drug),而一旦通過後,將使得中藥躍為國際舞台上的新要角。「幾乎每一家國際大藥廠,都派員到中國大陸、台灣研究漢方藥典。」路孔明難掩興奮之情地表示,台灣極有機會成為發展植物新藥的重鎮。「很難找到像生技這樣明確具有成長前景的產業。」中華開發工銀海外部專案經理李世仁曾如此樂觀發言,似乎也算是生技業者眼中的「人和」代表,但李世仁卻也很實際地表示,投資人仍以能在短時間內創造營收的生技公司為優先。所以,生技業是否出頭天了,大概真的只能說,再忍一忍、就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