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投資人應明顯感覺到,市場上突然增加了許多很「國際化」的投資商品。金管會致力發展國際板之下,一口氣有三種美元計價商品「上架」的期貨市場成為國際化政績的代表。
#@1@#3月27日,國內的期貨市場就推出了黃金期貨、摩台期以及摩台選擇權等三項新商品,還同時放寬讓外資可以「直接投資台灣期貨」及「外資綜合帳戶」等二項新制,不但可吸引外資大舉進入國內期貨市場,並且讓國內期貨交易人有更多的期貨商品及策略可運用。自從金管會主委龔照勝上任以來,把推動台灣金融市場國際化視為是最大的政績,美元計價的國際板股市、期市以及債市,都被認為是國際板的基本成員。不過,在最重要的吸引台商回台上市部分,卻是卡在台商投資大陸的淨值,不得超過40%,而遲遲不願歸國、紛紛改向香港掛牌。於是,金管會只好,改由期貨市場披掛上陣。而在此次國際板期貨催生中,其實還有相當多的波折。最初主管機關有意向摩根士丹利國際資本公司(MSCI),取得摩台期及摩台選擇權的授權,但MSCI先前就已經授權新加坡交易所(SGX)推出新加坡摩台期,在雙方角力下,2005年10月由龔照勝帶隊到美國舉辦海外說明會時,特別去拜訪MSCI總裁費南德茲,才讓授權出現轉機。不過MSCI對於台灣市場的野心,卻不僅僅止於期貨市場,還有意要發行ETF(股票指數型基金),金管會沙盤推演再三,趕在一個月前才確認國際板上,除了黃金商品之外,摩台期及摩台選擇權也已經撥雲見日,樂得MSCI總裁費南德茲,還在3月27日親自到場助陣。
#@1@#只是,由於現階段採取美元計價,國內投資人如果要交易美元計價的期貨商品,則必須額外開立美元帳戶,以國內自然人換匯500萬美元為限,首次必須自行存入美元保證金,不得由期貨商換匯,在第一關門檻的複雜度已經提升下,讓國內的交易人較不易進入。而登場的黃金期貨、摩台期及摩台選擇權三項新商品,則以摩台選擇權最具備賣相。主要是新加坡交易所的摩台期商品已經有一定的成交量,每月從台灣下到新加坡的摩台期單約有10萬口,在新加坡未有選擇權商品支應,且國內的摩台選擇權還有完整的造市者(Market Maker)制度下,流動性不至於出現問題。黃金期貨則是台灣期交所的第一檔商品期貨,採取全球首創的「現金結算」制度,讓交易人不怕後續必須實物交割,手上卻沒有黃金現貨的問題,因為現在國際金價還有機會續漲,加上即使要反向下跌,台灣的黃金期貨都是可以考慮的操作標的,未來還是有機會成為期交所另外一個明星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