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3月的大新聞之一是美國報業集團奈特瑞德(Knight Ridder)以美金45億元現金加股票的方式出售給規模較小、以《沙加緬度蜂報》(Sacramento, The Bee)起家的麥克萊奇報業公司(McClatchy Co.),震驚媒體產業。同時,麥克萊奇表示計畫出售或關閉部份奈特瑞德的報紙,並採取某些「成本控制」的手段。奈特瑞德報業集團旗下擁有《邁阿密先鋒報》(The Miami Herald)、《聖荷西水星報》(The San Jose Mercury News)、《費城詢問報》(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等知名日報在內的32家報紙,而麥克萊奇則僅擁有12家地方報紙,此一購併屬於標準的「小魚吃大魚」。
#@1@#別以為奈特瑞德是因為經營不善而淪落到「賣身」的下場,它是一個獲利的企業,2004年即使旗下報紙大都發行量下降,但是其獲利率仍高達19.7%,而2005年雖然獲利率略微降低,卻依然維持16.4%左右的水準,較「財星500大」(Fortune 500)公司的平均獲利率11%要高出許多。獲利並不是「永續經營」的保證,奈特瑞德是一個比不少企業都要「健康」許多的報業集團,報紙品質不差、財務堪稱健全,為什麼要「下嫁」麥克萊奇?表面上的原因是奈特瑞德股東長期對股價不滿意,所以求售,本來大家期待全美最大報業集團甘奈特(Gannett)出面收購,但是甘奈特顯然意願不高,到最後麥克萊奇是唯一出價投標的公司,奈特瑞德股東們覺得價錢不錯,因而成交;至於麥克萊奇要買的原因就單純許多,應該是可以躋身為全美僅次於甘奈特的第二大報業集團。大戶看淡後市、出脫手中持股,小戶奮不顧身、拼命搶進,本是股市常態,至於是小戶被套牢,還是大戶跌破眼鏡,誰知道?這樁不是王子與公主的婚姻自然也不容易幸福美滿。就在購併案宣布的第二天,《聖荷西水星報》員工立刻成立一個「拯救水星報」的網站,開宗明義就指出:因為聽說麥克萊奇想要再度出售該報,以便籌資支付給奈特瑞德的股東們,而員工們認為懸而未決的再度出售打算,將對該報服務與報導聖荷西地區的能力造成危害,因為「一個對增加利潤比較有興趣的財團將一定會強制嚴苛的縮減新聞報導,而不顧報紙對社區的責任」。
#@1@#一個值得觀察的重點是:拯救傳統平面媒體首先要訴諸網路?沒錯!就是網路!全世界的傳統媒體,尤其是平面媒體,都因為網路而導致發行量下降、讀者(客戶)減少;但是,所有的傳統媒體也都採取類似的因應措施:節約成本;反觀包括Goolge、雅虎、微軟等網路三大巨頭,在進軍媒體產業的手段卻是大肆擴張,花錢絕不手軟!麥克萊奇購併後的計畫仍然不脫傳統媒體的思維邏輯,也就是說,因為讀者(客戶)銳減,反而提供更少的內容與服務。這與其他企業面對客戶減少時的策略大相逕庭,不能怪麥克萊奇,如此弔詭的經營邏輯,這些年來在諸多傳統媒體身上屢見不鮮。話說回來,對Google、雅虎、微軟之類以「內容整合」為號召的新興網路媒體而言,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戰勝了傳統媒體,卻不能高興得太早,因為他們反而陷入一個「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怪圈,麥克萊奇關掉一份報紙,Google、雅虎和微軟就少了一個可以被整合的內容來源,顯然也是禍不是福!
#@1@#傳統媒體與網路媒體看來並不全然處於競爭的態勢,某種程度上,兩者似乎是生物學上類似「螞蟻於蚜蟲」的「共生」關係。回想2005年年底,台灣媒體界也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中國時報一口氣向國民黨買下「三中」(中視、中廣、中影),使中時的經營範圍包括平面(報紙雜誌)、無線電視(中視)、有線電視(中天)、廣播(中廣),以及網路(中時電子報),拋開背後資金來源的爭議不談,中時已經成為一個跨平台的傳媒集團。另一方面,就在一年前的2005年3月,中國大陸最大的網路遊戲營運商盛大、和中國大陸最具影響力的門戶網站新浪,兩家都是納斯達克上市公司,雙方展開一場被稱作「惡意收購」與「毒丸計劃」的購併與反收購戲碼,最後,盛大取得新浪19.5%的股份。業界人士認為,此一案例,應該有資格被列入「中國企業購併史」,因為這是第一個遵循美國法律進行購併的中國案例。一年後,大家所擔心的以新聞整合見長的新浪是否會被盛大所代表的遊戲產業「遊戲化」的情況,尚未出現,整個事件似乎已經淡出網友、投資者的視線。然而,未來呢?誰知道!美國產業分析師有人以「小海豚勇吞大鯨魚」來形容麥克萊奇購併奈特瑞德案,聽起來像是個智勇雙全、人小志氣大的勵志故事;但是,也有說得不好聽的,用「蛇吞象」來描述,同是以小搏大,卻讓人覺得是個「壞傢伙」(蟒蛇)在欺負「老好人」(大象),更何況,在中文俗語裡,通常「蛇吞象」的前面有個「人心不足」,表示未來極可能消化不良,帶有十足的貶意。或許,不論是「中時買三中」、「盛大入股新浪」、「麥克萊奇購併奈特瑞德」、以及充滿真情至性的傳播媒體產業真正的未來,都還是交給無情的時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