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債還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自古以來,就有許多文學作品、鄉野傳奇不斷一面倒地將欠債的窮人描述成可憐的受害人、悲劇英雄、復仇王子,而將被欠債的債主形容成惡霸、色魔、吃人不眨眼的守財奴。似乎債務人的可憐及社會責任,應該由債權人來背負。這是個極有趣的社會現象。目前台灣延燒的卡奴問題,正是這種心理現象的現代翻版;在卡奴問題的新聞熱度已經逐漸降溫後,值得撇開這個現象背後的情緒因素,來釐清這個現象在管理上的意涵。
#@1@#欠債的窮人可能有極高的比例是「可憐的」,但放貸的富人則未必都是「可惡的」;窮人欠債有一定的原因,但欠債的最原始原因,絕不是放貸的為富不仁而必然有個欠債的個人理由;同情窮人卻不去處理欠債的根源,反而只一味地指責放貸的人並要求放貸的人「負起責任」,結果會是什麼呢?就是,好人再也不願意放貸,於是,貸款市場奇貨可居,自然會有許多有手段的人投入其間以攫取可能的暴利!這一來,對後頭還會欠下新債的窮人是好事嗎?打擊富人而幫助欠債的人,看似實現社會正義,其實卻是將窮人推入更暗無天日的深谷!以卡奴的問題為例,社會大眾、新聞媒體以及政府以嚴厲抨擊與行政指令,壓迫金融機構以非常的手段解決卡奴的債務問題之後,緊隨著當然就是金融機構必須緊縮消費金融放貸業務,而緊縮似乎也符合各界的期待,因為大家以為緊縮之後,新的卡奴就不容易再出現了!問題是,事實是這樣子嗎?
#@1@#阿媽借了卡債二百萬,自以為無力償還了,所以帶著祖孫三人同赴黃泉。二個孫子其實是被二百萬壓死的,所以,社會大眾的理解是如果當初銀行不隨便讓阿媽欠這二百萬,只讓阿媽欠下她有能力償還的金額,那麼,這兩個小孫子就不會死了。是嗎?真實的社會恐怕會有另一個劇本:阿媽沒辦法欠銀行錢,阿媽就不需要錢來扶養乖孫子了嗎?所以,回歸可能的傳統劇本:阿媽沒法當卡奴,所以可能會先選擇標互助會,而同樣地阿媽也一定還不起會錢,但會首會腳卻都是平時熟識的人,結果,阿媽反而可能會在自己內心強大的人情心理壓力下,選擇去借原來想都不會想的「日仔會」或地下錢莊的錢來應急;這一借,恐怕就不是像欠銀行錢那麼單純了,說不定還來不及自殺,兩個孫子就被帶走了;不只末日來得更快、下場可能更悲慘,對社會也會有更大的後遺症。把銀行趕出這個市場,讓地下錢莊、暴力討債集團橫行;這是社會大眾想要的嗎?其實,這是個高風險的市場,高風險高成本,18%利率算不算高是個市場問題,不是個道德問題;壓制利率,就是限制成本,也就是限制風險,同樣也等於是緊縮消金放貸。事實上,18%的年利率用月複利來算,也不過是約等於年利率20%而已,不可能發生那種還了三年付了超過本金的錢剩餘本金卻只少了一點點的狀況;反倒是地下錢莊、「日仔會」的超高利率及極短期的複利,才是真正可怕!當大家把目光都放在信用卡和現金卡的時候,18%的利率就被渲染得像萬惡不赦一樣,地下錢莊的高利貸及暴力脅迫就仿佛不存在似地。
#@1@#卡奴的來源未必單純,有些人是短期貧困,以卡紓困;有些人長期貧困以卡維生;有些人經商失敗;有些人患有強迫症,非刷卡消費不能滿足心理需求;另外有些人只是單純不知量入為出而已。這些人只有單純不知量入為出的少數人,才能歸一部份責任予銀行對現金卡及信用卡的過度行銷;其他的,都有更複雜的背景因素,要解決這些卡奴的問題而同時避免新卡奴的出現,就必須要針對每一個不同族群背後卡債產生的原因加以處理。這才叫做「管理」。而處理每一個問題背後,都會有更複雜的問題要進一步被解構;例如,據銀行公會統計,全國欠卡債逾三百萬元的高額卡債族計有623人,其中多數人持有白金卡、無限卡等頂級卡,這些人自銀行消費金融體系搬走了超過20億元。從媒體渲染的角度來說,這叫富人搶銀行、富人負債窮人負擔、錢進大陸債留台灣。但其背後真正的意義是,有許多人因為經商失敗等因素,面臨財務劇變,有的因而一蹶不振,有的索性債多不愁撈一票再走。這種人在台灣經濟發展史上從來就不曾缺席過,他們和卡奴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卻會結結實實地墊高雙卡利率,使其他「窮人」受害。同樣地,經商破產和攜款潛逃的狀況,永遠也都會繼續存在,但金融業本來也都該有專業的管理來控管、處理這類的風險;當你在處理這些問題上不肯深入解構問題,而只願意用「錢進大陸、債留台灣」這種態度來解釋這種情形時,正常的生意人就會受累而更借不到錢,而大家看到陳由豪在大陸吃香喝辣的,就更加有氣、情緒更加激動。問題是,台灣的金融業和金主,到現在都還是陳由豪大陸資金的供應來源之一,這裡頭,金融專業的風險控管當然出了大狀況啦!問題是,囉哩吧嗦地把所有的問題都分析、制定對策、執行,雖是處理問題的真正手段,但卻少有人有耐心聽完,常需要歸納為一個籠統的概念,才會有聽眾。歸納出一個簡單而籠統的概念,是對非核心人員初步溝通的重要手段,但是,每一個籠統的概念,在每一個人心中都會烙下不同的畫面,進一步的細部溝通更為重要。而當管理者自己也只想聽簡單而籠統的概念時,麻煩就大了,他會根據自己心中的揣測,而胡亂下達一些「明確」的決策;這些明確的決策,就會和原來專業的細部計畫南轅北轍,甚至背道而馳。久而久之,底下所有做細部規畫的真正專才也就活不下去了。這時,你就會從企業負責人或高階經理人口中聽到這樣的對白:「不要跟我講這麼多有的沒有的話,簡單一句話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