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父紀念館」,一個可以瞻仰孫中山先生塑像及參觀其墨跡文物的地方,大家都十分熟悉,但距離該館咫尺之遠的逸仙路上,有一家高掛著「丹青引」招牌卻總是大門深鎖的公司,大概就很少人注意到了。其實,那是一家私人美術館,裡面收藏著連日本、香港、大陸甚至新加坡收藏家都要嘆為觀止的中國藝術文物。因為這家美術館只接待熟門熟路的熟客人,如果沒有經人引薦是絕對進不去的,所以開館以來一直保持著幾分神秘的色彩。在收藏家兼經營者的陳雅怜帶領下,隨著悠揚的樂曲聲,「引」我走過丹青引美術館一遍。
#@1@#在寬敞的地下室裡,收藏品分別呈現在幾個區域裡,除了一進門的現代油畫區;在轉角柳暗花明處,所看到的都是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張大千等大家作品的水墨區;在讚嘆聲中,陳雅怜停下腳步,一個轉身又是令人驚呼,另一間展示場陳列著歷代銅器皿、青花瓷器及各種雕塑文物;然後,在又一處隱密的延伸展場中,可以非常貼近的方式,看到一尊尊法相莊嚴、慈眉善目的各式佛雕。陳雅怜說,丹青引的館藏,平常都由她親自導覽,而導覽的時間,短則需要兩、三個小時,長的話,幾天都說不完,因為在這裡每一項藏品文物都是有典故、有來歷的,非常值得鑑賞。
#@1@#至於為甚麼不對外開放?陳雅怜打趣的說,其實也不是不開放,只是希望接待真正對收藏藝術文物有興趣的「有緣人」來罷!她說,丹青引美術館所陳列的展品,是由幾位收藏家所提供的,每一項展品都經過「高人」鑑定把關過,有一些甚至於是藏家珍愛的「非賣品」,所以會在現場展示,完全是經由陳雅怜的說服,希望讓稀世珍品也能「雅俗共賞」,所以她與藏家們達成共識,將展場定位為「美術館」,除了提供收藏家們交流的平台,也期待能夠發揮教育分享的功能,所以只要經過熟人介紹,陳雅怜都歡迎參觀並且會親自作導覽。參觀過丹青引美術館之後,令人好奇的是,這家擁有不少中國歷代骨董藝術文物的美術館,是在甚麼條件情況下,能夠讓幾位藏家放心的將私人收藏品集中在該館供人鑑賞?一般而言,這是具高難度的。陳雅怜也承認高難度的事實,不過她充滿自信的說,這是經過她不斷的努力溝通、拜訪、尋覓後,又經過幾次的轉型蛻變,才「營造」出丹青引美術館的規模與氣勢來。當然,陳雅怜所仰賴的,除了「努力」以外,應該是她從事公關專業十餘年,以及多年來研習藝術文物之造詣,所凝聚而成的個人魅力,加上合作夥伴都是藝術文物界的「高人」,才能建立「值得信賴」的形象,讓具有藝術背景、政商名流以及達官顯要的收藏家們,都認同她的理念與使命感,願意共同塑造這樣一個像「姜太公釣魚」的私人美術館。包括香港的徐展堂、日本、中國、新加坡等多位藏家都曾慕名而來參訪過。
#@1@#丹青引美術館為甚麼想要推廣藝術文物的教育?陳雅怜強調,從台灣的藝術收藏史中她發現,在6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期間,台灣的收藏界蒐藏了不少「好的」藝術文物,但近年來,由於景氣遲緩,致使台灣藝術文物呈現「買方市場」,許多大陸的拍買賣公司、日本、新加坡等國買家,都爭相到台灣來殺價收購藝術文物,而台灣自己的收藏界卻出現「後繼無人」的斷層現象。陳雅怜說,收藏藝術文物品不僅僅是「投資」的單一意義而已,它所蘊藏豐富的歷史宏觀、文化深度、藝術造詣、美學涵養,都是培養知識、視野、身心靈修為的綜合效益,如果年輕的一輩,不能從鑑賞先人遺留下來的文物寶庫汲取養分,又豈能寄望其發揮「創意」與「創新」呢?所謂文化創意產業,充其量可能只是曇花一現罷了!因此,陳雅怜認為,想要入門藝術文物的鑑賞與收藏,先要把握「多讀、多看、多學」的三要訣;「多讀」就是在逛書店時,多翻閱一些藝術文物的書刊雜誌;「多看」就是多多地前往公私立美術館、博物館去觀賞藝術文物;「多學」就是參加各種鑑賞文物的課程或講座。
#@1@#最後,陳雅怜說,「把玩」藝術文物,要把它當作一種投資,當你要投資時,必然會先做功課、建立相關的知識,然後了解市場、掌握時機與獲利空間,而擁有一群專業的「導師」也非常重要。像她雖然涉獵藝術文物多年,遇到真要投資時,也不敢大意輕忽,除了需要不斷的吸收新知、例如參與中國每年的春拍與秋拍情報或者各種年建資訊以外,還需要請教功力深厚的專家學者、藝術家、收藏家共同把關,才能建立起「丹青引美術館」的信用與口碑來。陳雅怜強調,美術館建館5年以來,堪稱告慰的是,她為客戶把關的誠信,從未失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