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是我很喜歡的城市,尤其是優美的海岸線,大學時代常跟朋友跑去廟口品嚐美食,近年來也喜歡和家人搭小渡輪出海吹風,除了街景,對香港人而言基隆有著歐式的風情!一六二四年,荷蘭人佔領台南,其後西班牙人隨即佔領基隆及淡水擴及北海岸地區,一直到一六四二年起荷蘭人驅逐西班牙人統治期間,為基隆留下了很多歷史的古蹟!近日寶瓶星號郵輪的每日變化,讓基隆成了媒體焦點,更看見了基隆旅遊業的發展。基隆近年面臨產業變遷、國際競爭,還有肩負軍港功能等限制,發展一度沒落,隨著近幾年搭國際郵輪的風氣漸受國人青睞,國際郵輪停泊基隆者日增,加上港口碼頭的建設,成功轉型為國際知名觀光港口,古蹟和美食是其中兩大最受歡迎的亮點。白米甕砲台由於建築空間具有時代感,不少電視劇選擇在此拍攝外景。基隆廟口觀光夜市一直是全台灣夜市的楷模。基隆的台灣歷史作家曹銘宗前輩也經常在臉書分享在地美味,讓我香港朋友對基隆更是嚮往!面對嚴重少子化的基隆 更多新移民融入是良策最近跟基隆有了新的緣分,有幾個年輕人在基隆開展教移工中文的公益活動,並向我尋求協助,了解到基隆現況,據基隆民政局表示,新住民人口有三萬六千多人,已達人口十分之一!填補了外流的人口,但這些年輕人對這充滿信心,跟我分享對基隆的盼望。政大學生王詠心表示:「有那麼一群人不是出走至他鄉,而是帶著裝滿希望的行囊,踏進這座城市為生活打拚,我們想讓移民和在地基隆人建立友善連結,所以成立了自發社群《彼浪Bilang》,取自基隆「海浪」的意象,以及印尼文Bilang『說』的意涵。」發起者之一國立台灣海洋大三學生王筠表示:「言語是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動作,也是人與人之間溝通、建立連結的基礎與工具。但很多時候「開口說話」其實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對來自國外的移工、新住民來說,障礙不只是來自於語言不通,更多時候是隔閡,缺少能夠訴說以及被傾聽的機會。」促使他們希望在基隆建立一個能夠對話以交流的平台,為基隆慢慢注入一股療癒的新力量。從去年六月開始,基隆市信二路上的印尼商店MEGA免費出借場地,她們結合了海大華語中心的資源,為有興趣的移工開設免費中文課程,中文班的學生組成很多元,有些是廠工,有些是家庭看護工,也有從印尼來的大學生。《彼浪Bilang》希望藉著大家的努力,讓三十多萬人口的城市進行雙向溝通。這些中文班三月將進行第三期的課程,就諦學堂也將支援師資,未來也規劃在基隆開辦講座,分享更多關於移民及東南亞多元文化的故事。城市建設及交通需要依賴政府,但城市的軟實力提升需要在地民眾共同參與,很榮幸能參與支援基隆移工的公益課程師資,許多在地團體都努力在不同的角落服務社會,社會資源給對了將會產生更大的價值,期待更多人為基隆共建城市新風貌。建議基隆政府儘量提供免費場地,關注新移民和移工的需求,協助青年築夢,將是基隆往上提升的契機!(作者李三財為就諦學堂創辦人、北商大東協研究中心執行長、台北市賽珍珠基金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