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旬我們曾提過一個問題,疫情可怕還是熱錢可怕?投資人當下可能會覺得疫情比較可怕。不過,先前的重災區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的新冠病毒新增確診人數卻逐步下降,歐股也呈現反彈走勢。根據過去經驗,疫情遲早受到控制,但量化寬鬆後的副作用卻很難在短時間之內平復。換一種說法,就是撒錢有助於「暫時」預防金融市場斷鏈之危機,但不見得能讓實體經濟恢復原狀,猶如把牛牽到河邊,牠卻不一定會喝水一樣。撒錢又有何副作用呢?首先,截至四月二日止,美聯儲資產總規模已經高達五.九兆美元,創下歷史新高(二○一九年八月時為三.八兆美元),按美聯儲專家的說法,至二○二○年底將膨脹至九兆美元。美國國會辦公室最新預測,二○二○財年政府財政赤字將達一.二兆美元,照趨勢來看,未來聯邦債務縮減幾乎無望,因為聯邦政府每年的剛性支出,包括Medicare/Medicaid、社保、軍費,以及利息支出,已經達到聯邦總收入水平(約三.四兆美元)。經過本輪兩兆美元財政刺激後,聯邦債務將再上一層樓,將導致未來債務利息支出急速增加,並直接影響到美國財政的信用風險。現在美聯儲不僅購買美國國債,還開始購買公司債,無疑是走向債務貨幣化的旅程,這是全球持有美國國債者之長期隱憂。現階段儘管全球央行連連降息,企業卻未必會積極投資,自然也救不了經濟。過去經驗告訴我們,過度使用貨幣政策,結果錢進去實體投資的少,跑去蓋房、炒房、炒股的多。降息的本意是要提振實體投資,引導企業多蓋生產線,多提升自動化設備。不幸的是這些錢的很大一部分卻被拿去炒房,把房價炒到高處不勝寒。一旦未來某個節點沒控制好,美元的定錨作用不再被信任,一是可能出現更大泡沫,二是全球的停滯性通膨將如影隨形,更難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