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股股價創十八.九港元新高!二○二○年第一季度產能接近滿載,高達九八.五%,營收九.○五億美元,環比增長七.八%,同比增長三五.三%,創季度營收歷史新高。淨利潤六四一六.萬美元,環比下降二七.七%,同比增長四二二.八%。某股為中芯國際(簡稱中芯)成熟工藝平台產能滿載,攝像頭、電源管理、指紋識別、特殊存儲等相關應用需求強勁。值得一提的是,十四奈米FinFET工藝在一季度的收入占比從一%上升到了一.三%。業績成長力度強 上調資本支出逾38%重點來了,中芯決定資本開支上調十一億美元至四十三億美元,較原先預估的三十一億美元還要多出三八.七%,這點反映在中國大陸第一大封測廠長電科技(中芯為第二大股東)的公告可發現,長電科技的資本支出從三十億元人民幣(下同)上調到三八.三億元,其中重點客戶(中芯)從一月的十四.三億元到三月追加八.三億元,由此可見中芯的業績成長力度之強,其中中國區收入占比超過了六一.六%,主要受益於市場越來越認同在中美關係惡化的年代,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必須自立自強,從設計到代工、封測都要自主化,中國大陸晶片設計公司尋求中國大陸代工是必然趨勢,特別是華為已經開始將台積電的單轉給中芯。二○一九年初開始,晶片設計巨頭以及中小型公司都盡可能將代工轉向中國大陸,這種代工訂單轉移逐漸成為市場共識,且趨勢正在加強。中芯國際作為中國大陸代工龍頭將明顯受益「去美化」。高端製程產能落地 十四奈米工藝擴產隨著中芯國際十四奈米進入量產,十四奈米工藝擴產首先利好北方華創、中微公司、至純科技等晶圓製造設備供應商,以及下游封測廠商長電科技、華天科技等。而中國大陸IC設計公司中,兆易創新、全志科技等廠商與中芯國際聯繫緊密,中芯國際的高端製程產能落地將導入更多大陸IC設計公司客戶,推動晶圓製造訂單向大陸轉移。在半導體國產化的大趨勢下,中芯國際加深與中國大陸客戶合作,中芯國際近年和中國大陸國產設備、材料、設計廠商密切合作,成為了國產IC產業生態的「航母型公司」,將帶動上下游公司共同成長。A股半導體板塊 十年長線「國產替代」例如長電科技第二大股東實控人為中芯國際,公司多位高管曾任職中芯國際;北方華創現任高管吳漢明和劉越曾經擔任中芯國際高管;今年四月底中芯國際原CEO邱慈雲出任滬矽產業公司總裁。A股的半導體板塊核心邏輯是十年長線的「國產替代」概念,利好中芯國際、睿創微納,兆易創新、瀾起科技、北方華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