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包括台灣與日本在內的亞洲股市,不是急漲就是急跌,似乎是在考驗著投資人的心臟夠不夠強。急漲時,固然有機會大賺,但遇上了急跌,可是會讓人欲哭無淚。有一項投資工具就是在股市急劇漲跌的環境下快速竄起,它正是:避險基金。近年來,在亞洲股票市場高度波動的激勵下,避險基金挾高度抗跌性及可套利的優勢,漸受投資人重視。根據普羅財經統計,亞洲避險基金資產管理規模,已由1995年的43億美元,衝高至2005年的1,000億美元,10年成長23倍,速度驚人;看來,避險基金已成為亞洲投資人的新寵。
#@1@#仔細深入分析,很明顯地,日本最偏好避險基金,它的成長幅度居亞洲各國之冠。2001年不過才129億美元,4年後,也就是2005年,規模已達548億美元,成長率4倍多,避險基金數量也同步成長了2倍。避險基金帶動的這股熱絡氣氛,近來逐漸感染了台灣。最近,台股在外資操作下,也和日本一樣出現大起大落;只可惜,在台灣,尚未開放避險基金合法操作。結果,不少投資大戶紛紛透過私募基金轉戰亞洲避險基金。根據已經擁有10年以上經驗的香港亞博資產管理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梁麗麗觀察,去年,台灣私募基金市場規模大概是14億美元左右,若依照傳統,私募基金約有2成到3成的資產配置,會放在避險基金,據此估算,未來12個月,台灣私募基金將有2到3億美元的部位,會放在避險基金。為什麼避險基金擁有這麼大的魅力?梁麗麗以日本為例分析,過去3年,日本股市波動係數為17%到18%,可是,避險基金僅為11%。年初至今,日股震盪最劇烈的這段期間,日經225指數的波動係數為12%,小型股指數的波動係數為20%,但是,避險基金的波動係數只有6%,相當或不到兩者的一半。
#@1@#避險基金波動係數低於大盤,可是,投資報酬率卻不遜色。日本股市平均年報酬率為18%,避險基金則為10%到12%。換句話說,在市場波動越大的時候,避險基金就越能發揮抗跌特性,幫投資人守住財富。避險基金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梁麗麗解釋,主要是避險基金可以運用非常多衍生性金融商品,不論市場多空,皆能操作;再加上利用市場資訊不平衡,因而創造出高報酬率。過去幾十年,避險基金在美國發展很快,去年全球發行數量也已經超過1萬檔,有趣的是,助長避險基金風潮的一大部分資金,竟是來自追求獲利穩健的退休基金。「退休基金之所以選擇避險基金,主要是因為避險基金可以幫它控制風險,」梁麗麗說。
#@1@#或許是索羅斯操作避險基金的英勇事蹟,再加上台灣尚未開放,使得它蒙上一層神秘面紗,一提到避險基金,總會引起許多人的好奇。梁麗麗笑著表示,其實,避險基金並不像大家想像般的傳奇;因為,避險基金的投資策略可分為11種類型,投機性較高的僅占全球上萬檔基金的9%而已。基本上,避險基金還是基金的一種,只是能夠使用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較多,所以,獲利會比傳統基金好。以日本為例,一般人投資日本股市,一定會選大型股或小型股,可是避險基金不是,以投資策略為主,因此,獲利靈活性比傳統基金大。目前,避險基金的策略約可歸類為11種:多元投資(Multi Strategy)、股票多空(Long Short Equity)、股票市場中立(Market Neutral)、可轉換證券套利(Convertible Arbitrage)、特殊事件導向(Event Driven)、併購風險套利(Merger Arbitrage)、危難證券(Distressed Securities)、新興市場、固定收益套利、總體經濟、管理期貨(CTA)。其中,總體經濟、新興市場、放空、管理期貨等幾種策略,都是波動係數高於15%的高風險族群,也是大家印象中的避險基金。梁麗麗指出,長期來說,只要市場波動係數與交易量正常,避險基金都可以生存,可是一旦碰上日本今年年初活力門事件發生後,又出現大型股獲利遭高估的大利空襲擊,造成投資人瘋狂求售時,在此情況下,避險基金也會賠錢。
#@1@#由於亞洲的金融工具和操作空間不如歐美成熟,亞洲避險基金幾乎是在這4、5年間,才快速發展起來,每年新成立的避險基金約有100檔以上。尤其,正在起步的亞洲市場處處充滿市場不平衡,例如股票被過於高估或低估情形嚴重,更成為追求套利空間的避險基金樂土。根據普羅財經統計,歐洲避險基金2004年成長51.79%,2005年為27.45%。美國2004年也只有9.79%,2005年4.75%。成長力道明顯輸給亞洲。儘管目前台灣避險基金相關法令仍在修法當中,但是,不少境外避險基金早已透過銀行或券商偷偷登台,還頗受歡迎,並沒有在這股熱潮中缺席。看來,一旦正式開放,必將掀起熱潮。依照目前需求熱度快速增溫的情況看來,合法開放應是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