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最強飆股是哪一檔呢?可別以為是股王宏達電或是股后茂迪,正確答案是認購權證元大S4(標的物是日盛金控),不到2個月時間就足足漲了33倍;假設,最低點投資1萬元,最高點出場,連本帶利竟然拿回34萬元。今年3月29日,元大S4最低價只有0.05元,買一張只要50元;隨著日本新生銀行入股日盛金控消息發酵,牽動日盛金股價在5月初連漲多天,這檔權證也跟著噴出,5月15日盤中最高價竟然衝出1.7元。當初每張50元的權證,短短2個月不到,可以飆高到每張1,700元,漲幅令人咋舌。
#@1@#類似的狂飆權證還有很多,像亞東24(標的物威盛),今年權證最低價是0.08元,隨著威盛這波大漲(去年底收盤價至5月15日漲幅約83.09%),該檔權證也於5月9日飆到1.85元,漲幅22.12倍,當初買一張80元,最高飆到每張1,850元,你說驚不驚人?大型券商透露,今年3月到5月初的急漲行情,很多權證都漲翻天,不少權證高手單靠一檔權證,就輕鬆賺進數百萬元,賺進幾十萬元的散戶,也大有人在,像前一陣子資產股台肥強勢演出,動作快的投資客,反手追進台肥權證,短短幾天投資報酬率高達40%至50%。但可別以為買權證穩賺不賠,5月16日,台股大跌106.45點,日盛金當天下跌4.62%,但以日盛金為標的元大S4,當天卻重挫20.31%,以1.02元做收,比起5月15日最高價1.7元,短短兩個交易日,下跌40%。「權證太難玩了,我有很多朋友再也不想碰了」某業內人士說,之前金融股發行很多權證,沒想到發生雙卡風暴,金融股紛紛急殺,很多權證投資客受傷慘重。從上述例子,充分印證了權證的高槓桿、高報酬、高風險特性,也點出了權證迷人與嚇人之處。
#@1@#然而,在台灣股市曾有過風光歲月的認購(售)權證,由於課稅爭議未解,證券商於今年1月2日宣布集體停發權證,至今已經4個多月,市面上的權證數量也越來越少,如果權證沒有恢復發行,預估今年12月,權證就會消失在台灣股市。權證課稅爭議由來已久,財政部國稅署堅持要對權證權利金收入,課徵25%營業所得稅,但券商認為權證必須要隨時買賣標的股,進行避險,如果過程中有損失,應認列為成本,與權利金相扣除後,再計稅。舉例說來,A券商發行友達認購權證,權利金總收入5,000萬元,國稅署要收取1,250萬元營業所得稅,但券商認為,避險過程若損失500萬元,應列入成本,5,000萬元得先扣除500萬元,剩下的4,500萬元再課稅。但國稅署認為目前未課證所稅,股票交易賺錢不課稅,損失當然也不能扣稅,券商進行權證避險損失也是同樣道理。由於雙方各持己見,券商一方面透過立院遊說修法,一方面也打行政救濟官司,民國93年7月7日,證券業首度集體停發權證,同年11月16日,券商認為立院修法有望,恢復發行權證,結果修法遲遲未過,今年1月2日,券商再度罷發權證。證券業者說,民國91年,市場一共發行100檔權證,92年發行322檔,93年發行396檔,94年券商以為權證課稅爭議可望落幕,踴躍發行權證,當年總發行數飆高到879檔,沒想到課稅爭議還是沒有解決,券商希望落空,今年只有發行37檔,這還都是權證停發前已經提出申請的。券商估計,隨著權證一檔檔到期,本月底的掛牌權證數降到204檔,6月底剩118檔,7月底剩44檔,8月底剩21檔,9月底剩14檔,10月底剩7檔,11月底剩4檔,可說是以每個月減少一半的速度走入歷史。券商估計,停發權證後,政府每年將減少50億元稅收,對券商來說,不但少了權證生意可做,現有的大批權證部門人力如何善後,更是個頭痛的大問題。面對眼前僵局,券商也很無奈,只能希望立法院趕緊通過修法,讓避險損失可以扣除,如此一來,券商便會恢復發行權證,讓投資人重新擁抱權證市場。
#@1@#在權證恢復發行前,券商認為,或許性質接近的個股選擇權,可以是投資人暫時的替代選擇,因為個股選擇權也是鎖定特定公司,以小搏大、到期履約等特性都蠻相似的。但券商也不諱言,性質雖接近,但畢竟個股選擇權投資標的少,目前只有30檔可選,且流通性不好,反映標的物價格速度不如權證。至於轉戰國外權證市場,券商認為機率更小,難度更高,畢竟,人生地不熟,加上資訊落差、時差等因素,國人要到國外買賣權證,恐怕也不是好主意。比較讓券商期待的是,OTC櫃臺買賣中心,最近正在研究新型選擇權,券商掌握的消息是,這類的新商品很像議約型權證,投資人可以當買方,也可以當賣方,雙方談妥履約條件後交易。這類選擇權商品不掛牌上市,有點像雙方對賭,由於風險大,通常不鼓勵散戶當賣方,怕無法履約,通常得由金融機構、券商當莊家。券商掌握的消息是,這款新商品,可能比照選擇權商品,不課稅,可免除權證的課稅困擾,如果問世,或許將是券商與投資客的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