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身分證登錄的是一個人的生命秘密;那麼,條碼藏記的就是一件物品的商業機密。而欣技生產的,就是讓企業掌握自家機密的秘器─可攜式資料終端機、自動辨識條碼掃描器。
#@1@#「在自動辨識這一行,只有40多歲,卻有20多年經驗的人,實在不多。欣技裡就有4位。」欣技董事長廖宜彥,說出讓公司成長的「人力機密」,而這4位關鍵人物,其實正是廖宜彥、總經理龔錫勳,以及兩位副總經理譚振寰和王務全等,他們也正是欣技的創始股東。廖宜彥表示,欣技正是靠著這組人力優勢,才能爭取到美商Metrologic的百貨公司用掃描器訂單,更讓國際知名市調公司AC Neilsen,連續3年採購欣技的可攜式資料終端機。過去9年,欣技每年營收均以逾20%的力道成長,每股稅後盈餘(EPS)更在9年間成長了205%之多。在強調欣技是靠經營團隊打江山時,廖宜彥居然並不太用「人才」來形容包括自己在內的團隊,他甚至自認:「我們並不是特別突出的team,只是在每一部分都很平均。」廖宜彥指的是在產品的研發及應用服務。
#@1@#但如果4位團隊成員都很平均,何以會讓廖宜彥當「頭」做董事長呢?「因為,創業的錢大都是我借來的啊!」廖宜彥開玩笑地說。對龔錫勳、譚振寰、王務全3位與廖宜彥同在清華大學專研條碼、光學識別的理工學生來說,做研發、掌握產業脈動是最自在的事,但要走出研究室、走進銀行或親友家裡借錢,就是難如登天的苦差事。於是,在1982年清大畢業那年,因想要教書的廖宜彥跑到美國攻讀博士,另3人就各自到企業的研發單位工作了。直到1988年,廖宜彥因為在軍中服役的弟弟自殺,擁有成功事業的父親,卻受不了喪子之痛,擔心父親與家人的廖宜彥,只有放棄博士夢而返台。「我這麼愛想東想西、愛挑戰新事物的人,若不能教書,大概就只有創業了。」很了解自己個性的廖宜彥說。於是,廖宜彥就把當年在學校與龔錫勳、譚振寰和林務全一起做研究的同學,一起被研究的題材,做為創業的基礎,再靠他向親友借來的30萬元,在1988年時成立欣技公司。在2002年3月掛牌的欣技,在台股裡經常被歸為工業電腦類。但除了高達56%的毛利率、客製化的產品設計與服務,符合工業電腦族群的特質外,欣技其實走的是非常冷門的一條路。自動辨識與資料蒐集(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 Data Collection,AIDC)業才是對欣技最正確的產業「歸屬」。在台灣,欣技是做AIDC的第一家,所以早年還研發出被自助賓館爭相使用的卡片辨識鎖,而門禁終端機、磁卡刷卡機,以及全世界最小的條碼解碼器等,都是欣技的「創作」;到目前為止,只有精技電腦,因有10%營收來自資料蒐集事業部,勉強算是欣技的同業。AIDC之所以冷門,在於產量不大又要耐用。像鴻海、緯創、台達電,雖也曾投入代工製造,最後在產量少、下單頻率也少的情況下退出。其實,在現在,一般人只要到統一,或全家等便利商店櫃檯前付帳時,就會看到收銀員拿著同一款機器在「掃描」產品價錢。但這並不表示,統一超商用的掃描器在全家就可以用。台証投顧研究員蔡志仁指出,自動辨識掃描與資料收集器的設計和應用,必須深入使用企業的營運,也就是要符合一家企業從付帳、貨物倉儲、商品盤點、人車配送等作業流程,並藉蒐集而來的資訊分析出消費者行為。如果企業採用的掃描器不穩定或不好用,轉換系統的成本就很驚人,所以企業在採購這類產品時,就特別謹慎。
#@1@#碰了20多年自動辨識掃描器的廖宜彥,當然非常清楚這一行「難做」。所以在創業第4年、小有財力下,經營團隊決定「跳級」,從自有品牌切入,並將業務重心從掃描器,移向更為便利的可攜式資料終端機;同時,經營團隊也做了很簡單但卻很重要的分工,就是由廖宜彥做行銷,其他人則繼續負責研發。「這樣做才有高附加價值,不必賺像代工業那樣的『辛苦錢』。」廖宜彥說。可是,廖宜彥只說對了一半。欣技的CipherLab品牌,的確賺到了50%、有時甚至達56%的高毛利,但建立品牌信譽的辛苦程度,曾讓廖宜彥每天光是開會就長達17小時、每個月不是飛澳洲就是飛歐美。結果,新推出的可攜式資料終端機,在全球只賣出了1,000台,雖然產品可用,但容易故障,使得身兼董事長、總經理及業務主管的廖宜彥,承受前所未有的壓力。「但我感受的壓力,不在於營收,而在於客戶的感受。他們一旦有壞印象,CipherLab的品牌形象就好不起來。」廖宜彥隨即通知代理商,全面收回換新機種,還付出800萬元的理賠金。此一主動解決問題的態度,反而讓代理商對欣技有信賴感,而繼續向使用者推薦CipherLab的產品。但廖宜彥的解決行動不僅於此。為更快速回應客戶的問題、也讓代理商更熟悉欣技的產品,廖宜彥不但在全球60多個行銷據點,舉辦產品展示會,也對代理商加以教育訓練,而且是由欣技幫各代理商出機票錢,請他們來受訓。當時廖宜彥還對同事打趣道:「這種投資,是有投入,就會有回收;而且活得愈久,回收得愈多。」果然,後來這項受訓活動受到代理商熱烈歡迎,甚至沒取得受訓名額的代理商,還自費花錢來受訓。「算一算,56%的毛利其實不高、很合理喔!」廖宜彥先是苦笑的說,但看到自創的CipherLab用14年時間打進國際市場,不但改寫「外」人對「MIT」(台灣製)的刻板印象,更建立「SIT」(台灣銷售)的口碑,廖宜彥不禁露出一絲的驕傲。
#@1@#但大概是廖宜彥的新點子都用在行銷和業務推展上,而另3位成員又沉浸在產品研發裡,欣技的財務操作便顯得十分保守。成立18年以來,只有賺多或賺少,從沒虧過錢。而賺來的錢,尤其是手邊的現金,一直以億元計。直到2000年,一位大股東認為定存太保守,於是欣技做了頭一次的投資─平衡型基金,結果虧了3,000萬元。「做本業,獲利率高過其他行業太多了。」當時還是副總經理的龔錫勳說出大家的心聲,自此欣技就不做本業以外的「外務」。雖然,廖宜彥不再做本業以外的投資,但卻不斷加碼對公司的「投資」。例如公司股本從9年前的1.9億元擴增到目前的6.2億元,除了2001年是用增資之外,其他全都是靠公司自己賺來的。玉山投顧研究員洪東敏指出,將盈餘轉增資的做法,是企業重視經營績效的指標之一。也無怪乎,台大商學院教授洪明洲以資源營運效率(ROPE)指標,亦即從企業每個營運周期要花費的現金、能賺進來的現金,而欣技就是ROPE值很高的「聚寶盆」型企業。但廖宜彥並不只是把賺來的錢「聚在公司裡」,他也主張與小股東們分享。像除了固定的盈餘配股外,現金股息則是逐年增加。2002年時,欣技每股派發的現金還只有0.5元,而去年度就大增到4.2元。雖然,欣技的股價也從02年3月掛牌的26元爬升至今年6月1日的61.1元。但經換算後,欣技的殖利率高達6.87%。「像這樣的公司,會讓人比較放心,也就比較會長期持有。」荷銀投信一位基金操盤人說。
#@1@#「做這一行還有另一個特色,就是今年的獲利要靠前年的努力。」廖宜彥說,例如欣技雖是在04年時,談到了AC Neilsen這個大客戶,但當年AC Neilsen採用欣技產品的公司部門只限亞洲區,因而對欣技當年度的營收,只貢獻了7,000多萬;在亞洲區員工使用反映不錯後,05年開始,AC Neilsen就讓歐洲區的分公司裝機,這一裝就讓欣技掙進了2億多元。而今年欣技出貨給AC Neilsen的地點則到了南美洲。正因為,讓客戶採用產品要有「磨」力,所以,廖宜彥現在就得為後年要賺的錢打底。雖然,在台股裡,欣技並不是受矚目的主流強勢股。而從公司營收的成長、股價的波動,都屬於「保守級」。但廖宜彥認為,只因別人做就盲從的激進,例如業績灌水、結合外力以炒作股價等,他寧願擇保守。不過,只做對公司有價值的投資的廖宜彥,近來在各地進行投資評估,極可能會在國外買下一些公司,以加強外銷的服務據點。看來,今年的欣技準備要「激進」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