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贏得多數世人打從心裡尊敬的人並不多,因為,最基本的條件要是個名人,而且是國際間知名人士,那更是少之又少。最近,巴菲特這位家喻戶曉的股神,就做了一件讓世人皆會由衷敬佩的舉動,那就是大手筆捐出他所擁有的大部分財富,給蓋茲夫婦創立的慈善基金會。相較於100年前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及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捐出大筆的錢蓋圖書館、博物館、音樂廳、創辦大學,100年後,美國又出現了2位百年後仍將為人所歌頌的企業家及慈善家,就是巴菲特及比爾.蓋茲。這2位不僅是世界上財富數一數二的大富翁,同時也是慈善捐款數一數二的大慈善家,他們2人的名字將如同卡內基及洛克菲勒般,永遠被世人記住。
#@1@#長期以來,巴菲特這位財富居全球第2位的股神,最為人所議論的,就是他對於慈善捐款熱中程度較低,完全無法跟他的望年之交,也是全球首富的比爾.蓋茲相提並論。若以去年底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所公布,2001年到2005年「50大最慷慨的慈善家」排名,巴菲特雖然捐了26.2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850億元)排名第3,僅次於英特爾(Intel)共同創辦人英高登.摩爾(Gordon Moore)夫婦的70.46億美元,以及比爾.蓋茲夫婦的54.58億美元。不過,若以累積捐款來看,當時巴菲特歷年所有捐款金額共計27.3億美元,相對於其擁有的400多億美元財富來看,比率上僅7%。相對於比爾.蓋茲夫婦的280億美元捐款,以及55%的捐款財富比率,巴菲特在慈善捐款方面,真的是遠不及他的好友比爾.蓋茲大方。也因此,部分評論家對巴菲特的慈善捐款與財富不成比率頗有微詞。而巴菲特對這種論調的回應是,在他死前,他將不會將這些財富捐出來,因為這些錢在他的手上透過他的投資管理,整個資金規模成長的速度將達到最快。他這樣的說法,相信沒有人會去質疑。
#@1@#就在所有人仍預期巴菲特將在死後才捐出他的財富時,在6月25日,由巴菲特主導的波克夏(Berkshire Hathaway)的發言人宣布,從7月開始,巴菲特將捐出他所有財富的85%,約當是370億美元,其中5/6將捐給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而這麼龐大的捐款,也將使巴菲特成為全世界有史以來,捐款總數最多的人,超過他的好友比爾.蓋茲目前290億美元的紀錄。而這些捐款,也將使比爾.蓋茲夫婦基金會這個原本即擁有300億美元,全世界最大慈善基金會的規模更加龐大,其所能發揮的功效將會更明顯。由於這個基金會的主要活動,都集中在全世界健康水準的提升,對抗愛滋病、瘧疾、肺結核等疾病,以及改善美國的及教育及圖書館設備等,有了這2位全球數一數二大善人的鼎力相助,對於全球的疾病醫療,相信將會有重大的突破。
#@1@#近年來許多人因為財富快速累積,其所累積的財富已經多到花不完。根據《富比士》雜誌的統計,20年前,財富超過10億美元的富豪(Billionaires),共計140位,3年前,10億美元富豪的數字增加到476人,去年這個數字是691位,今年2006年共計有793位10億美元富豪,總計擁有2.6兆億美元,平均每人資產有33億美元。其中,有一半以上是白手起家。在這群天之驕子中,有些人就利用這種少有的資源,實現自我的理想,像是微軟共同創辦人保羅.艾倫(Paul Allen)、甲骨文老闆艾利森(Larry Errison)、印度鋼鐵大王等人,紛紛花大錢買球隊、買豪華遊艇、為女兒舉辦世紀婚禮等,極盡奢華及舖張,盡情享受人生。不過,也有人選擇回饋社會鄉里,除了前面所提巴菲特及比爾.蓋茲這2位捐款金額空前,也極有可能絕後的大慈善家外,比較有名的像是因為網路興起,創造出驚人財富的eBay創辦人歐米迪亞(Pierre Omidyar)及第一任執行長史科爾(Jeff Skoll)、Google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及裴吉(Larry Page)。此外,像是因創立彭博社(Bloomberg)資訊系統而發跡的現任紐約市長彭博(Michael Bloomberg)、美體小舖(The Body Shop)的創辦人羅迪克 (Dame Anita Roddick)、俄羅斯石油大亨阿布拉莫維奇(Roman Abramovich)等人,都十分熱中於慈善捐款及活動,投入或贊助慈善事業,似乎已成為全世界富豪的新流行。
#@1@#從最近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捐款5億4千萬元給台大興建人文大樓,這個僅次於奇美電子捐款6億元給成功大學,以作為興建大樓及產學合作案的大學捐款金額。顯示台灣的電子新貴在慈善捐款上也與國際同步,只不過金額的廣度及深度上都不及國外的基金會的捐款模式,比較像是個人的慈善捐款,而且捐款對像大多以大學為主,而且大多集中在台大而已。除了奇美及施崇棠的捐款之外,包括最早的吳尊賢文教基金會、廣達的林百里、華宇電腦的李森田、明基電通及友達光電的李焜燿、台達電的鄭崇華、台灣石化合成公司的吳澄清、台泥的辜振甫、東和鋼鐵侯貞雄、富邦集團的蔡萬才、霖園集團的蔡宏圖等台灣富豪,對於捐款給大學都相當慷慨,不過,相較於國外基金會贊助的對象較廣,台灣富豪的捐款對象大多是大學,範圍相對較為狹窄。
#@1@#自從比爾.蓋茲夫婦的基本會在1994年成立以來,12年來該基金會累積捐贈的金額已超過10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200億元),果然是世界最有錢人所贊助的基金會,出手果然不同凡響。除了天文數字的贊助金額外,不同於國內富豪大多只以大學為捐贈對象,相對而言,比爾.蓋茲夫婦的基金會的捐助範圍既深且廣(如附圖),不僅遍及全世界,而且捐贈項目包括全球健康醫療(58%)、教育(26%)、特殊計畫(7%)、西北太平洋(華盛頓州附近,比爾.蓋茲家鄉 6%)等。其中,尤以全球健康醫療及教育為重心,兩者合計高達84%,可說是這個基金會的重心所在。在全球醫療方面,該基金會主要的目的,是要改善貧窮落後國家醫療弱勢的情況,以幫助落後地區脫離疾病之苦。此外,對於愛滋病、肺結核、瘧疾等令人聞之色變,迄今仍無藥可救的疾病,也投入當多的金錢及資源在這些疾病研究及治療。在教育方面,該基金會為使得更多的人有更多及更好的受教育機會,光是在用在獎學金上的金額,10多年來已達到12億5千萬美元(約新台幣400億元),金額相當可觀,受惠的人數相信是非常之多,的確有達到其提倡教育的目的。
#@1@#由於慈善機構並非以營利為目的,而是以保有原本的資本為重,再加上定期能有穩定的利息收入,在這樣的投資目標下,雖然其投資期間可拉到1、20年以上,皆以保有資本為重的保守投資策略為主。該基金會的資產管理操盤人,就是比爾.蓋茲私人專屬操盤人麥可.拉森(Michael Larson),該基金會目前投資的三大項目為債券、股票、短期投資。其中,以領取利息收入為主要目的之債券投資的部位最大,占所有投資比重的59%,其投資標的包括美國政府公債、債信優良公司債、海外政府公債及公司債等。其所要求的債信評等要求較高,以降低整體的投資風險。次重的部位則是股票,所占投資比重為28%,投資標的包括美國股票、海外股票、未上市公司股票及創投基金等。這部分資金以追求較高報酬為目的,雖然這部分的風險較高,不過由於其現金流量供給相當充裕,加上投資期限可拉到相當長,因此,風險承受能力較一般基金會的資金來得高,也因為如此,股票的投資比重也相對較高。至於短期投資部分的比重則為13%,其主要投資標的包括短期公債,債信優良商業本票,折價票券等。維持整體的流動性是這部分投資的主要考量。從以上的資產配置可看出,拉森在操作這個基金會的投資策略,與比爾.蓋茲個人資產的策略不太一樣。主因是基金會本身對報酬率的要求較低,風險承擔能力較小,雖然如此,該基金會的投資策略與一般慈善機構相較,已算是較為積極的投資操作策略。
#@1@#從比爾.蓋茲在1975年從哈佛大學休學成立微軟以來,至今已超過30年。他在人類的資訊科技歷史上早已寫下空前,也極可能是絕後的輝煌紀錄。由於其在商業上的成就,可說是已達到無人可及,也很難再有所突破的境界。因此,繼2001年將微軟執行長的棒子交給他大學時期的好友巴爾默(Steve Ballmer)後,蓋茲在前不久宣布,從現在開始,他將開始呈半退休狀態,投入更多的心力在慈善事業上。到2008年7月以後,將正式退休,亦即從此退出微軟的所有職務,全心全力投入在基金會的慈善工作。其實,在1994年基金會成立前,比爾.蓋茲原本也是計畫50、60歲才要開始他的慈善事業,不過,在偶然的一個機會,他看到了一篇世界銀行(World Bank)有關投資醫療產業的報告。當時他發現,其實他是可以利用他的財富去做些較耗時或沒有市場的醫療藥物研究,以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因而促成了他提早投入慈善基金會的時間表。以他做事情認真投入的態度來看,將來若真的全心投入慈善工作的行列,以他的實力來看,將為全球的慈善產業帶來革命性的影響,就像是他對整個高科技資訊產業所產生的影響一樣。這也是為何聰慧巴菲特,願意將大多數的財富捐給蓋茲基金會的原因。
#@1@#長期以來,以從事慈善工作為主的基金會最為人所詬病的,就是隨意亂花錢,並沒有將錢花在刀口上,而是將錢花在一些無關緊要的行政費用上。因此,整個慈善事業的功效因而大打折扣。不過,近年來這樣的情況似乎已有了重大的改變。之前提到,目前全球近800位身價10億美元的富豪當中,有一半是白手起家,這些靠自己雙手打下一片江山的富豪,通常有一個共通性,就是認真投入。不管是做什麼事,要做就要把事情做到最好,對事業的態度如此,在從事慈善事業工作時也是如此。這些人在事業上之所以能夠成功,都是因為會善加利用資源,在有限的資源下,創造出最大的效益,也因此,這些人在從事慈善事業時,將會把他們在原本各自領域的經驗,帶到他們所捐助或成立的慈善機構或是基金會。因此,將對這些慈善機構或基金會帶來資本主義的精神。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資本主義將在慈善事業中深化,將為慈善事業帶來新的風貌,而這些新生代的慈善家,將會以社會投資人的角色自許,把他們在商場人獨到的眼光及判斷力用在做善事上,為慈善事業的資本主義化注入新解。
#@1@#根據約翰霍普金斯比較非營利事業計畫的統計顯示,美國人是所有世人當中,對於慈善最為慷慨的民族。在1995年到2002年這8年當中,美國慈善捐款總額占國民生產毛額(GDP)的比率達到近2%的水準。若以目前美國每年124,857億美元的GDP計算,美國人每年的慈善捐款大約是2,497億美元(約新台幣8兆元),相當是每年捐出台灣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金額相當可觀。其次則是加拿大、英國、荷蘭、瑞典,慈善捐款占GDP的比重分別是1.2%、0.8%、0.5%、0.4%。若仔細分析美國人樂善好施的原因,可能與他們百年前的老前輩,即是鋼鐵大王也是大慈善家的卡內基有關。根據卡內基生前的說法,一個人過世時如果還是非常有錢的話,那麼他可算是蒙羞而亡,也就是死得並不光彩。受到前人這樣近乎嚴厲的教誨,使得美國人樂於捐款給慈善機構,而不是完全留給下一代。就如同巴菲特所說的,一個有錢的人應該留給下一代足夠的錢可以做任何事,而不要留給他們一筆足夠下一代不做事的財富。相對而言,台灣大多數有錢人仍是選擇將所有錢留給後代。
#@1@#相對於美國人以基金會等慈善機構有組織性的從事慈善工作,台灣目前僅慈濟可算是較具規模及組織的慈善機構。目前看到的基金會,很多都是掛羊頭賣狗肉,只是用來節稅之用,整個社會對於投資回饋社會的風氣仍不盛行。尤其是財富上較具優勢的富豪,對於慈善捐款熱中的程度,遠不及美國或其他西方國家。不過,整體來看,已漸漸有所起色,像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最近在股東會中,就說他的女兒將留在基金會中從事慈善工作,學會如何將錢花在刀口上,而不是到鴻海去學賺錢,其中已有慈善事業資本主義的味道。相信未來將有更多台灣的有錢人會投入慈善事業的行列,以社會投資者的角色回饋社會,齊心將台灣社會帶往更光明的未來,讓台灣成為名副其實的寶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