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夏天,在南台灣墾丁的街頭,只見李育景和黃維廷這2個高中死黨,正愉快的騎著摩托車四處兜風。即將成為台灣大學新鮮人的他們,總算能好好的放一個無憂無慮、沒有課業壓力的暑假。
#@1@#李育景和黃維廷的父母,看到小孩能夠考上全台第1學府,心中確實頗感欣慰;只是,高興之餘,臉上卻難掩焦慮。原來,對於家境小康的這2個家庭而言,一學期高達數萬元的學費,算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再加上孩子上大學後的生活費也較高,支出又墊高了不少。李育景和黃維廷都來自小康家庭。李育景的父母是上班族,兩人每月總收入大約新台幣11萬元左右;雖然,收入尚可,可是支出可觀,包括房貸、供養父母、2個小孩的教育費及生活上的開銷,每個月結算下來,所剩無幾;多年來,存款有限,大約百萬元左右。黃維廷的父母,則是靠賣小吃維生。平時,生意時好時壞;好的時候,月入8萬元;生意清淡的時候,只有3萬左右,收入十分不固定。為了籌措孩子們的學雜費,李育景和黃維廷的父母得動點腦筋。平常會作點股票投資的李育景父母,最近,顧不得台股行情差,已經開始準備賣股票換鈔票;首先,決定先賣出中鋼、中華電信等股價波動較小的股票。黃維廷的父母,則是開始比較各家銀行的就學貸款利率和條件,看看那家最優惠;目前,台灣已有近 80萬人申請就學貸款,黃維廷準備加入他們的行列。李、黃兩家人煩心子女教育經費,東奔西跑,忙著張羅學費。藝人侯昌明也一樣擔心子女養育經費問題,怕以後負擔不起,侯昌明趁著還是線上主持人,收入穩定的時候,趕緊為子女買股票作投資;結果,老大還不到2歲,就已經是股王宏達電的股東,擁有百萬身價。侯昌明希望利用這幾年,一口氣存下足以供應2個小孩的教育基金。
#@1@#不論是高收入的侯昌明,還是平凡的李、黃2個家庭,都為子女教育費用所苦。為什麼教養子女,讓這麼多的家庭感到負擔沈重?到底,養育1個小孩,需要多少錢?根據淡江大學統計系針對子女教育費用支出的調查顯示,小孩從小到大,不論上的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把學費和雜費加一加,將1個小孩養到24歲,所需要的費用,最起碼500萬元(見表1)。如果換算成家庭支出,主計處數據顯示,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大學畢業的所有花費,占去家庭總所得的21%,比重相當高;也就是父母每個月的薪水,有2成都花在子女教育費用上,剩下的8成供全家生活所需;如果,還有房貸,負擔就很重了。台灣人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尤其殷切。沒有父母希望小孩輸在起跑點上。於是,就算自己勒緊褲袋,生活上再怎麼苦,也絕對不會縮減子女教育經費。依據法國加迪福人壽,針對全世界14個國家的調查顯示:台灣父母投注在子女教育基金的費用,佔家庭所得的比例高居世界第1,還超過一樣重視子女教育的日本。另外,有一份網路調查也指出,父母投入在子女身上的花費,是自己的2.5倍。只是,24年子女500萬元的學雜費用,仍是保守估算。根據教育部的統計,從1994年到2005年,11年來的學雜費漲幅,竟是物價指數漲幅的1.4倍(見表2)。也就是說,學費調漲的速度跑得比物價還快。
#@1@#台灣父母養育子女的壓力,主要來自於最近幾年台灣出現的「一高二低」現象。什麼是「一高二低」?也就是學費漲幅高、調薪幅度低、銀行利率低。中國信託銀行財富管理部協理楊誠信分析指出,每年學雜費平均上漲5%到13%,每年通貨膨脹率也有2%;但是,國人的薪資調整幅度卻又慢又低,以2003年為例,在工業和服務業產業別裡,僅有9.66%的企業有調薪,比例不到1成。甚至,還有2%的人是被減薪的。薪水不夠花,想從中提撥一定比例做為子女教育基金的預算,就顯得捉襟見肘。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大約68%的家庭,每個月最多僅撥出5,000元作準備。有能力提撥1萬元以上者,竟然只有14%(見表3)。更糟糕的是,教育費用不斷往上攀升,現代人當父母的年紀也往上修正。現代人當父母的年齡層,比起30年前整整遞延5到10歲,多半是在30歲之後,甚至,40歲才當父母者,也大有人在。結果,子女上大學的學雜費支出高峰期,正好遇上父母準備退休的時期。「最近,有位客戶的小孩突然說要出國,可是他手邊沒有多餘的錢;後來,只好先拿退休老本給小孩當學費。」國泰世華的信託部專員孫曉玉說;相信這種情況,將越來越普遍。
#@1@#向各銀行申請就學貸款的人數,一年比一年多。過去10年來的貸款人數,成長了16.1倍,金額高達2億元以上,申請人數亦逼近80萬人。很多莘莘學子,還沒踏出校門,就背負債務。一畢業,就得還債。目前,就學貸款利率約在3.48%左右;如果,以大學4年貸款40萬元,還款年限8年來計算,那麼大學生畢業後,每個月還債金額為4,780元。可是,根據勞委會統計,大學生每月平均起薪不過才2萬6,000元左右,扣除5,000元債務之後,每月可動用金額只剩2萬1,000元。顯然,負債畢業的大學生,踏入社會後的生活,實在不好過。面對「一高二低」的現象,現代父母難道真的是束手無策?其實不然。只要懂得及早規劃,子女教育費用不見得是負擔。育有2子的三商美邦人壽業務經理徐振穹,教育經費的負擔是別人的2倍。打從小孩一出生,徐振穹便藉由搭配儲蓄險及投資型保單,當小孩18歲時,正好可以還本70多萬元,支應學費之後還有餘。一樣有2個小孩的匯豐銀行副資深總裁楊偉凱,則是定期定額買基金。預計15年後,就有800多萬元可支用。
#@1@#JF摩根富林明投信的總經理侯明甫,對於子女教育基金需求時間設定得更早。他認為,小孩到了高中,就需要額外的生活花費了;因此,透過定期定額,預計到高中時,小孩便有一筆百萬元以上的基金可用。至於主播張雅琴,平日新聞工作忙碌,因此和老公約定用定存的方式,為小孩準備教育基金。大致而言,用來準備子女教育基金的理財工具有5大類,分別是:基金、股票、保險、信託、定存。(見表4)。這5種工具各有優缺點,對於上班族來說,獲利穩健的基金是最合適。不過,每個家庭所面臨的資金需求時間不一,所搭配使用的工具也就不同。不論父母身價高低,越早準備是永遠不變的法則,最好是從小孩出生就開始準備,這樣壓力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