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被告知將有一個升遷機會,你的第一時間點反應是什麼?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很高興,因為升遷代表著對過去一段時間工作表現的肯定,但在高興後頭隨之而來的是擔憂,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勝任新職?
#@1@#政大EMBA執行長于卓民教授,就提到彼得原理來說明升遷與人性的關係:升官是過去工作績效的肯定,而不是對於未來工作職務的確定適任!也就是說,由經理升協理是因為在經理任內能夠達成「經理職」被期待的績效,但不見得代表「協理職」的任務可以做得很好!換言之,每一個人最終都會被升到一個自己無法勝任的職位上去!升遷誰?如果考量點只是「能力」,那還單純,如果再加上「政治權謀」的考量,那就更複雜了!前一陣子,我們公司有個襄理級的職缺,我詢問主管有無原單位的同仁適合拔擢者,若沒有再進而到集團中尋找適任者,我們考量能力、忠誠度、職階等級、個人意願、行事作風的契合度等項因素後,整個人事案很快的拍板定案。
#@1@#集團內平均單位業務主管在任4年以上,平均分析師在任5年左右!這對於異動頻繁的金融業是少之又少的特例,我想有幾個因素可以說明為何我們人事相當穩定的原因,當我們在考慮主官人選時只有「技術考量」沒有「政治考量」,也就是說,這個人可不可以把部門帶上軌道,操守好不好、能力行不行,他需要什麼資源,公司可以怎樣support他!出發點很單純,目標也很明確!扁政府6年換了6個經濟部長、6個財政部長。每次新官上任都是說有能力、有信心、有使命感。上周陳瑞隆升任經濟部部長、施俊吉擔任金管會主委,持平分析陳瑞隆可以說是「技術任命」,因為其專業、經歷都足以坐上這位子,但施俊吉因為是蘇貞昌的「財經家教老師」,所以坐上金管會主委的位子,應屬於「政治任命」,扁政府至今未有「政治任命」成功者,當專業與位階相去太大時,只有落得狼狽逃脫的下場。用彼得原理來看人生實在貼切不過,除了清楚看出「從來不會有人認為自己不適任更高的位子」之外,用人narrow的組織不會成功!扁政府除了林全之外,勉強攀爬上去的例子太多,外資出身的龔照勝來當掌管全國金融的金管會主委?管理學大師來當經濟部長?現任財政部長是「經濟系主任」?新主委是「家教老師」?彼得原理真是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