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由於網路蓬勃發展,電子資料儲存容量大幅上升,加上電腦的使用非常普及,因此即使是一般大眾都能取得優質的篩選工具。篩選作業是投資人取得與測試投資想法的最佳工具。目前有愈來愈多散戶或專業投資人開始使用這項工具。儘管如此,市面上卻鮮少有介紹這類工具的書籍或文件。篩選作業被用來作為選擇投資標的的歷史並不久遠,但我們預期在未來幾年,這項工具將大幅成長,並廣泛受到更多散戶與專業投資人的使用。在決定買進或賣出一檔股票時,篩選流程可以讓投資人更加客觀,也讓投資人有機會可以多方比較。投資人使用篩選流程之後,將會更了解自己想投資的股票,也因如此,當投資人真正買進該股票後,也不會因為該股票的任何後續發展而感到意外。篩選工具讓散戶投資人更有力量,同時也拉近散戶與機構投資人之間的差距。不過,散戶也必須注意一件事,如果缺乏善加使用這些工具的能力,或者缺乏落實這些工具的明智策略,即使是最新先進的工具也無濟於事。
#@1@#投資人在篩選不同證券時,也應該考量投資組合的其他面向。投資人應該把資金投資到具備很多不同特質的資產裡;換句話說,不要把所有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你應該著眼於所有資產的分散風險情況,而不是只看金融資產。譬如,你應該考量自己是不是已經有自己的房子、目前的就業情況等,這些都是進行資產配置時應該考量的因素。舉個例子,企業員工不應該持有太多自家公司的股票,因為他的個人財務受公司的影響已經相當大了(因為薪資取決於這個企業);如果很不幸地,公司的經營情況不理想而導致股價下跌,員工不僅可能失去工作,而投資在自家公司股票的錢也會大幅萎縮。恩隆和世界通訊的舊員工可以證實這個血淋淋的教訓。即使篩選作業是整個投資流程裡的初期階段,但是在開始進行篩選以前,卻一定要做好資產配置這個關鍵的步驟。資產配置主要是要釐清,應該在投資組合裡分別納入多少百分比的股票、固定收益和現金。唯有決定好,要把多少百分比的資金投資在哪幾類資產以後,你才有辦法進一步選擇要投資哪些證券。很多學術研究顯示,資產配置決策是決定投資人報酬高低的最主要因素。蓋瑞‧博林森(Gary Brinson)發現,在一個投資組合的報酬當中,大約有90%的報酬是取決於資產配置,而羅傑‧伊柏森(Roger Ibbotson)和保羅‧卡普朗(Paul Kaplan)也在2002年的1份研究報告中印證了博林森的發現。資產配置對投資組合報酬率的影響之所以如此重大,主要原因在於個股與個股間、債券與債券間的相關性極高。股票通常容易齊漲齊跌,而不同債券也通常會朝向同一個方向變動。如果以資產類別來區分,股票和債券之間的相關性則比較低一點。投資期間長短和投資人的風險承受度高低,是決定資產配置的兩大因素。不過,投資人應該也要注意通貨膨脹對投資的影響。高通貨膨脹可能會侵蝕投資組合的購買力,尤其是長期報酬率愈低的投資組合。
#@1@#比較年輕、近期內不需要用到錢的投資人,通常可以投資在比較積極的資產,因為他們有的是時間。比較積極的投資組合,必須在股票投資組合裡,納入較高百分比的國際與小型股票。已經退休的投資人則通常應該保守一點,把比較多資金投資在固定收益與貨幣市場基金,因為退休老人已經沒有薪資收入,而且通常需要藉由前述投資來取得收入。另外,年紀較大的投資人,應該把較多資金投資在低風險與高流通性的投資標的,原因是,他們比較可能因為緊急的醫療需求而需要用錢。由於目前人類的壽命不斷延長,所以退休老人也不應該完全排除股票投資,因為股票的資本增值和對抗通貨膨脹的潛力,向來比較高。最不願意承擔風險的投資人,應該把固定收益配置中的多數資金,分配到短期且高評等的債券與貨幣市場基金,因為這些商品幾乎不可能產生資本損失。不管投資人是處在什麼樣的情境,都不應該把資金投資到會害自己睡不著覺的標的。篩選作業的步驟,不管是篩選哪一種證券,篩選流程的步驟都很類似,包括:1.判斷你的長、短期目標。2.釐清自己要尋找具備哪些特質的投資標的。3.決定適當的篩選變數,以及變數區間。4.進行篩選,必要時應該重新再行篩選。5.進行品質面的評估。6.制定投資決策。7.持續跟催,同時追蹤投資標的的表現與近期的消息。
#@1@#在決定要把資金投入特定標的以前,投資人心裡必須很清楚了解這筆錢將來的用途。在了解資金的未來用途後,投資人才能夠決定應該把資產投資在哪一類投資工具。投資人對一項投資通常會有一些優先要求,例如,在進行投資時,投資人通常會尋求的特質包括資本增值、抵抗通貨膨脹與節稅等。接下來,投資人應該進行自我評估,判斷自己的風險承受度,以及需要用錢的時機。世界上沒有人能找到可以在1年內增值一倍卻又毫無風險的標的,所以,投資人應該嚴肅地面對自我,判斷自己究竟願意承擔多少風險。想想看,如果投資縮水了20%、50%乃至100%,你的感受將是如何?生活將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總之,要決定資金的投資方式,一定要先判斷自己願意承擔多少風險,也必須先確定未來什麼時候將會使用到這筆資金。到了這個階段,投資人已經可以開始進入篩選器步驟。在決定採用哪一個篩選器以前,投資人應該先試用幾個篩選器,看看哪個最適合自己。一個強而有力且實用的篩選器,必定擁有以下多項特質。
#@1@#1.有充足的資料和財務比率可供挖掘:篩選器最首要的特質是必須包含很多有用的財務資料供使用者挖掘。如果不具備這項特質,一個篩選器就沒有太大用處。篩選器裡的資料項目必須是可衡量的,另外,在必要時,投資人必須能夠回頭檢視,某個特定財務統計數字在過去某時間點的資料值(因此,篩選器需涵蓋至少5年期間的資料)。除了要包含絕對財務數值以外,篩選器也必須包含相對數值。例如,某一項資料顯示,一家企業去年的營收是1億美元,光憑這項資料並無法強力證明該企業是否值得投資;但是,如果篩選器裡的資料能顯示出,該企業過去5年的營收呈現逐年成長(相對價值)的趨勢,那麼這些資料就可以用來作為投資股票的有力依據。投資人可以藉由相對價值,看出一個企業的發展趨勢。2.須簡單清晰,且能將篩選結果移轉到其他應用軟體:無庸置疑的,一個實用的篩選器必須容易進行瀏覽,也必須容易調整輸入值。就理想狀態來說,篩選器裡應該要有一些指示說明,讓使用者知道要如何善加利用它的篩選功能。不過令人覺得訝異的是,大多數篩選器裡都未包含指示說明。另外,篩選器必須能讓人自設並儲存自選的篩選條件,而且必須能把結果下載到其他軟體應用程式,如Excel。有一些篩選器甚至還提供回測驗證功能,讓你體會以前原本應採行什麼樣的篩選策略。不過,投資人應該注意一件事,所有回測驗證功能都會事先聲明一個不承諾事項:「過往的績效不保證未來的成果。」3.必須有一些預設的篩選條件:篩選器提供者會事先設定一些財務變數──也就是預設的篩選條件,投資人可以藉由這種快速又簡單的方法來獲得一些投資靈感。有了這些預設條件,投資人就不需為了建立自己的篩選條件而想破頭。對於剛開始接觸篩選器的投資人而言,預設的篩選條件特別實用,因為這類篩選條件通常都會包含一些普遍的投資要求,如成長性與價值等。
#@1@#4.過濾條件中應納入外部的基本面評等:篩選作業最主要的缺點是,所有數字(屬於量化部分)都和潛在標的品質面的屬性沒有明顯關聯。如果能加入1至2個包含外部分析師整體評等的過濾條件,就可以略微改善這個缺陷。就理想的狀況來說,分析師建議項目裡應該要同時包含券商及獨立研究分析師的建議。基本面分析師主要是著眼於企業競爭力、產品品質,以及顧客忠誠度等無法以數量來衡量的因素。如果1個企業順利通過一大堆量化過濾條件的考驗,但證券業各個分析師對該企業的整體評等卻是「賣出」,那麼投資人在採取行動以前應該稍事停頓,進一步做研究之後再作定奪。舉個例子,從營收成長、股息收益率,以及現金流量等量化數字來看,Altria集團看起來似乎表現優異,但以這個例子來說,外部分析師評等顯得特別重要,原因是單憑Altria集團量化篩選條件,投資人永遠都無法看出,吸煙相關法令讓該公司承擔了多麼大的潛在風險,而這正是一種品質面的要素。由於外部分析師對1檔股票的買、賣或持有建議,可能(希望真是如此)會考慮到這類風險,所以如果能增加「外部分析師評等」這項過濾條件,當然是比較好的。不過,你應該也知道,許多快速成長的企業並不在分析師的研究範圍內,即使有1、2個分析師負責研究這些企業,也不見得對投資人的選股有所幫助,原因是代表性不足。5.能輸入財務比率的數值區間,不僅是以高於或低於標準指標來顯示:1個優質的篩選器必須能讓使用者輸入1個區間的數值,這樣一來,投資人可以輕鬆縮小篩選條件的參數,同時也降低離群值(outlier)出現在篩選成果裡的機率。舉個例子,低本益比是進行價值面篩選時一定要選擇的條件。如果你能用類似「本益比6到15倍」這種條件來過濾,結果當然是比以「本益比低於15倍」的條件來篩選更為具體。原因是,以第2個情況來說,篩選器將可能選出負本益比的公司,也就是近期內虧本的公司。如果你是一個價值型的投資人,可能根本不希望篩選出這些虧本的標的,當然更別說投資這些公司了。
#@1@#6.一些預估未來的比率:股票的評價是以企業未來盈餘流量的折現價值為基準,如果不使用一些預估比率,篩選結果就會一直偏重在企業過去的表現上。當然,歷史比率和統計絕對是有幫助的,但是,唯有能精準掌握未來,投資人才能真正獲得卓越的報酬,因為在投資的領域裡,歷史不見得會重演。有些投資要素在過去很管用,但是未來卻不見得如此。就篩選條件來說,預估本益比和預估本益/成長比(PEG)是最好用的預估比率。7.一份解釋如何計算各項比率的術語表:篩選器一定要解釋它如何定義某些財務比率。比方說,幾乎每一個篩選器裡都會使用到本益比這項過濾條件;但可惜的是,很少網站會特別註明它們是採用歷史本益比還是預估本益比;但是,唯有了解篩選器是使用歷史或預估本益比,投資人才能明確判斷出企業的價值,所以,這個差異(歷史或預估本益比)具有關鍵的影響力。此外,各個網站對某些財務資料項目(如現金流量和帳面價值)的定義不見得都一樣。投資人一定要確實了解每個篩選條件是不是和自己想像中的一樣。
#@1@#大多數散戶投資人通常是依據3個方式來取得投資靈感與制訂投資決策:(1)營業員、家人或朋友提供的建議;(2)投資人自己使用過標的企業的產品或服務;(3)從媒體得知某公司最近有良好的發展。當然,利用以上任何一個方法,的確也有可能找到飆股,只不過,若投資人自己沒有判斷力,利用這些方法所選出的股票通常比較可能成為輸家,不是贏家。篩選作業可以讓散戶投資人變得更有力量,有了篩選工具,散戶比較可以判斷獲得的選股資訊是否正確。篩選作業可以提供客觀且不偏頗的篩選成果,投資人只要設定好自己所偏好的條件,篩選作業就可以選出符合條件的證券,並針對投資人對各項證券要素的重視程度加以排序。藉由篩選作業,投資人將知道有哪些一直被他們忽略的證券,其實很符合自己的需要。篩選作業不保證能讓投資人獲得超越市場的績效,不過卻能幫投資人選擇正確的投資方向。而且,篩選作業是取得投資靈感的一種積極流程,篩選作業讓投資人可以更有條有理地選擇適合投資的股票、債券和共同基金。除了協助制定購買決策以外,篩選作業也可以作為一種制定賣出決策的機制,幫助你判斷是否要賣出一檔證券。大多數投資人都應該發現,賣出紀律比買進紀律更難遵守,因為牽涉到賣出決策時,情緒將嚴重影響最終決策。想長時間持續獲得優異的投資成就,不但是科學,更是藝術。篩選作業至少可以為整個投資流程融入一些科學要素,因為篩選作業所選出的證券必須通過一系列的考驗。如果一檔證券不符合投資人所設定的條件,就不會出現在篩選作業的結果清單裡;換句話說,一個純然的篩選作業可以完全把情緒要素排除在投資流程之外,因為情緒因素經常是績效的絆腳石。「投資」不過是一種「或然率」。在不同情境與不同期間下,所謂的「正確」投資也不一樣。投資人的任務,是要找出成功機率最高的機會,而篩選作業正是有助達成這項目標的卓越流程,且具有成本不高,不必花太多時間、容易學習的優點,如果你有耐心,花一些時間研究,一定會值回票價的!擇期不如撞日,就從今天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