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中國發展的高階經理人,最有效率的自我投資法,就是到中國修一個博士。」中華企業管理交流協會秘書長周希(火冏)表示。目前,他是教育仲介的負責人,安排台灣學生赴美念碩、博士,另一個身分則是復旦大學博士班學生。他常年穿梭在美、中、台三地的校園,對於高階經理人的自我投資,有一番見解。
#@1@#周希(火冏)在2001年進入復旦大學,到現在還「拖著不畢業」;他解釋,中國地大物博、人才濟濟,要多利用學生的身分認識不同的同學和人脈。但是,並非所有的上班族都需要到中國拿一個學位。周希(火冏)建議,30歲以下的上班族宜到英語系國家念碩士,不但可提升語文能力,還能藉機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除了洋碩士在東方社會仍十分吃香外,另外選擇在歐美念碩士的考量是,在中國讀碩士需要3年,「與其花3年的時間去中國讀碩士,不如花一、兩年的時間去歐美,加強語言能力與西方文化的洗禮。」對高階經理人來說,要離開職場1年到海外唸書,是很大的成本考量。但是,讀中國的博士可以兩個月去一次中國,一次停留4~5天,分次把學分修完,對高階經理人較有彈性。老闆和高階主管為了在中國發展事業,可以利用到中國修博士學位之際,大量地結交中國產官學研的豐沛人脈。舉例來說,科技類的主管可以到上海交通大學,財經法律的主管可以到中央財經大學,金融界的主管或上市櫃老闆可到西南財經大學……,一邊唸書,一邊結交朋友。
#@1@#「在中國,任何部會都可以有直屬大學,所以進入某大學,也就撒下某個領域的人脈網。」他解釋,在中國唸一個管理博士學位,只需要幾萬元人民幣,不但可以快速建立人脈,也可以深入當地的思惟與文化,減少事業投資風險,是最值得的個人投資。他笑說,文化層面是最難懂的,「我還在學習什麼叫做『問題不大』」。挑完學校後,就得挑老師。當高階經理人在中國申請學校後,可上網參考教授群的著作和研究方向中,尋找與自己專業相關領域的教授。「這些教授很多兼任上市櫃的外部董事(獨立董事),」周希(火冏)說,如果想了解某家企業,可透過這個方式;找對老師,就可快速掌握背後的人脈。「絕大部分去中國唸書的台灣人,全都是衝著人脈來唸的!」他解釋,這種校園生活,其實是開拓商場人脈的良方;當他在事業上發展請教博導(博士班指導教授)時,博導通常會說,「資金的問題,去找某某某;稅務的問題,去找某某某,只要說,你們是我門下的師兄弟就行啦。」周希(火冏)以自己的博導(博士班導師)為例,他的博導隸屬於上海市政府的上海實業的外部董事,因此常大方地介紹許多相關人脈給他。他的朋友也深受其博導的照顧,這名博導是江西財經大學副校長,目前江西省廳處級約有7個長官都曾是這名博導的學生,所以只要周希(火冏)的朋友在江西的發展遇到瓶頸,他就會找博導,博導就會找這些官員給予協助與建議。「中國人講『天、地、君、親、師』,師生關係是非常親密,即使你是台灣來的學生,也會盡力幫助你。」周希(火冏)觀察,所以「同門師兄弟」(同一位博導的學生)也會很自發地在職場上彼此照應。
#@1@#想到中國念博士的上班族,不要非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名校不念,要想清楚這些學校可以提供的人脈,是否有助於自己在中國的發展;也就是說,選學校要針對「專業性」、「地區性」為主要依據,如果想強化財經能力,就要申請財經見長的大學;想要在上海發展,就非念上海的學校不可。這樣,才能在修課的過程中,讓師徒、同窗關係,延續到職場。早期這些名校為了一窺台灣企業的實戰經驗,十分歡迎台灣學生報考;但是,現在中國名校內的台灣學生增加不少,對台灣學生的興趣也減低了,審核的過程也較以往嚴謹。何時赴中國念博士才適合呢?是否等到大陸文憑受到我國教育部的認可?周希(火冏)認為,這攸關機會成本,「愈早到中國進修,就愈早結識人脈;人脈愈多,就可以在當地市場提早卡位!」而且,中國的大學將會隨著兩岸開放,引起台灣的專業經理人報考的熱潮,屆時中國博士的教育市場供不應求時,反而是由學校來挑選學生,入選資格將會提高。到中國唸書,社團與私人聚會是拓展人脈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對此,周希(火冏)有3點建議︰第1,要參加學生的讀書會,因為中國的讀書會很活躍,會中的討論與交流對人脈的建立很有幫助。第2,要參加同門師兄弟的聚會,這是在中國發展人脈的重要基礎,可以從教授、學長姐發展起,再慢慢向外拓展關係。第3,參加學術講座,或是跟著博導參加巡迴講座;由於中國的學術活動十分專業,跟在博導身旁貼身學習,與政要或企業家認識的機會就會接踵而來。至於中國大學為台灣學生辦事處所舉辦的活動,跟拓展人脈的關聯性較低,而且,有些活動的政治意味較濃,周希(火冏)建議能免則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