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台灣開放企業間接赴大陸投資的第19個年頭,一個在台灣已經消失20年的傳統產業的業者回來了。這位傳統產業業者,是大陸女鞋第一品牌「達芙妮」的掌門人--永恩國際集團總經理陳賢民。
#@1@#陳賢民返台的第1年,便大手筆投資2億元,在台北、台中開設4家直營店。他計畫在5年內全台展店300家,挑戰La New及阿瘦皮鞋的龍頭地位。同一時間,一位幾乎在台灣已經銷聲匿跡赫赫有名的商人也回來了。他就是被稱為中國台商第一人的尹衍樑。這輩子從未參與過政府BOT案(編按:BOT為Built-Operation-Transfer的縮寫,意即由民間興建、營運,之後移轉給政府)的尹衍樑,今年第一次出手,就拿下開發台鐵南港車站的優先議約權,準備讓台北市房價最低的區域大翻身。這2位在各自專長領域裡叱大陸的產業一哥,在前進大陸近20年後的今天,不約而同的帶著賺來的錢,回台投資。陳賢民開設女鞋連鎖店,重新在台扎根。尹衍樑則是大幅加碼營建事業,為台灣房地產前景注入強心針。儘管彼此所經營的事業不同,但是在他們身上卻看到共同點,那就是:如果,當年沒有去大陸投資,今日的事業恐怕很難再攀顛峰。類似的故事,也在電子業上演。廣達集團的林百里、鴻海家族的郭台銘及宏的施振榮,今日能夠持續雄霸一方,靠的其實也是大陸市場的養分。2003年才登陸的可成科技,更是寫下大陸投資的傳奇。可成在尚未登陸前,年營收僅10億元出頭;登陸後的5年,營收翻漲了將近30倍,達到300億元;可成的股票,也確實為許多人的身價加值。
#@1@#很顯然的,台灣資源有限;企業想進一步擴大版圖,或發展成國際級企業,借重大陸已是一條必走之路。電機電子同業公會(簡稱電電公會)理事長許勝雄即清楚指出:「台灣的資訊與通訊產業能夠在國際間表現亮麗,顯然是台商透過兩岸分工與全球布局的策略奏效。」根據電電公會資料顯示,2005年台灣資訊硬體產業海內外產值共為809.8億美元,是全球最主要供應商;其中,筆記型電腦、主機板、LCD顯示器等產品,在全世界的占有率分別為82.5%、98.4%、70.1%,都超過一半以上。而支援這群企業在世界各地攻城略地的就是大陸低廉的土地與人力。有81%的業者,製造基地都在大陸。由此,幾乎可以斷言:到大陸布局,提高了台商的世界競爭力。台商世界競爭力提高,營業額成長也跟著翻倍,部分台商大陸營收甚至超過母公司。根據《理財周刊》統計,今年第一季赴大陸投資台商中,每股盈餘(EPS)最高的前40強中,在大陸的事業,幾乎都幫台灣的母公司平均賺了1.25倍的錢回來。其中,可成、鴻準、凌巨、台表科、鉅祥、同協電子、禾昌興業、信音、長興、閎暉、一詮、鴻海等11家,在大陸所賺的錢,更大幅超過台灣(詳見第62頁附表)。目前,這輛台商營收高成長列車,仍隨著大陸經濟維持10%的高成長而急駛。日盛投信觀察,在中國經濟高成長,以及人民幣緩步升值帶動下,這些企業的每股盈餘仍將穩定成長。
#@1@#也因此,儘管大陸投資政策層層限制,前進大陸投資的台資企業,依舊絡繹不絕。目前,政府對於台商赴大陸投資的主要限制,包括上市櫃公司投資總額不得超過資本額的40%、須經由第3地赴大陸投資等等;此外,投資項目也有規定,包括基礎建設、石化業等,便在禁止之列。在兩岸沉悶的互動關係下,台資企業到大陸投資,不僅項目受限,連金額也設有上限,很難施展手腳。然而,儘管被層層管制,得繞路迂迴前進大陸投資,卻仍擋不住一波波大陸熱。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簡稱投審會)統計,自1991年至今,台商赴大陸投資金額已達512億美元;其中,光是過去10年的金額,就高達363億美元(見圖2),成長曲線一路往上。若依照行業別觀察,大概除了被禁止的項目之外,幾乎都過去了。其中,電子、電腦、通訊、金屬及化學,更是錢灑大陸的前5大行業。看來,政府的限制固然造成困擾,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台商繞了大半個地球,依舊進了中國。既然是迂迴前去,資金調度就是一門大學問。甚至,台資企業還得與政府玩起「藏錢」遊戲,把錢放入不同的口袋,技巧性的迴避40%投資上限等限制。
#@1@#基本上,台商的藏錢手法約可分為3大類。第1類是以母公司法人股東或大股東個人名義作為掩護。例如,長榮公司的法人大股東,就出現來自英屬維京群島的公司;實際上,這家公司的主要股東,卻是由張榮發家族組成。又如台塑的海滄計畫,及聯電的和艦計畫,是以大股東王永慶與曹興誠自有資金,結合外資所組成。這樣的手法,不容易讓政府捉到小辮子。第2類,則以海外子公司做為掩護,一層一層將錢轉出去。在800家赴大陸投資的上市櫃公司中,這一種最常用的藏錢手法。根據《理財周刊》整理出來的15家公司,例如裕隆、中菲行、聯華等等,便是最典型的案例,這些公司幾乎都是把錢藏在子公司的長期投資項目上,部分業者的長期投資金額甚至占總資產的近50%;可是,在投資大陸資產與損益認列上,卻多數掛零。這樣的手法不會牴觸投資上限,卻能幫助台商靈活調度資金,進行大陸布局(見表)。第3類,則是分拆上市,直接以控股公司名義到海外掛牌。目前,香港是最熱門的上市地點,主要原因在於距離大陸近,而且資金運用自由,包括鴻海家族的富士康、寶成,均是循此模式,金援大陸事業擴張版圖。然而,諷刺的是,台商大陸事業版圖越做越大,資金匯回情況卻不理想。根據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資料顯示:目前,上市櫃公司累計匯出金額,約為4800億元左右,可是,匯回的金額,400億元不到,匯回比率不到8%。工總秘書長汪雅康不諱言地指出,台商之所以大費周章藏錢,故意把資金留在大陸,或是隱藏在轉投資的第3地,主要就是擔心,大陸獲利一旦匯回台灣,要再匯到大陸會被政府刁難;所以,才造成台商寧願將92%的資金滯留海外。許勝雄更直言,造成台商資金一去不回,主要是40%投資上限的規定所致,這個規定一日不除,台商匯回獲利的意願就不高。
#@1@#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陸投資對於台灣母公司的貢獻度,已有越來越大趨勢。目前,約有1成赴大陸投資的上市櫃公司,出現大陸子公司的獲利貢獻,超過台灣母公司的情形,等於一半的獲利貢獻來自大陸。例如,可成的大陸收益占整體營收貢獻,已高達7成以上。童裝王國麗嬰房也是,去年前3季來自大陸子公司的獲利,已經將近50%,預計2007年大陸營收,就會超越台灣母公司。至於,尹衍樑的潤泰新,也因為持有大陸的大潤發約10.8%的股份,而擁有數十億美元的潛在收入。大陸布局開花結果,讓他更有本錢加碼台灣事業。當大陸投資獲利匯回比率低,可是對台灣母公司的貢獻度卻提高時,台商在大陸的投資「成就」,投資人很可能因為大陸獲利認列金額不多,而出現看得到,卻吃不到的情形。甚至,遇上所投資的企業,錢全都轉進大陸,掏空台灣資產的倒楣事。那麼,投資人該怎麼做,才能分食台資企業在大陸的投資果實呢?基本上,有3大方法。第1,就是閱讀合併財報。去年開始,政府要求上市櫃公司必須將集團相關企業的半年財報,整合成合併報表,如此一來,就能避開企業財務操作而造成財報失真,進而反映出企業真正的營運實力。第2,買各產業的龍頭股。雖然很多龍頭股的藏錢手法最複雜,但是。龍頭企業通常愛惜羽毛,違法或掏空公司的機率較低。第3,則是直接去買海外掛牌子公司的股票,如此一來,投資人便可直接受益,不必拿著計算機,猛算台灣母公司在大陸轉投資事業認列多少了獲利。所謂:戲法人人會變。赴大陸投資的台資企業,為了規避政府規範,藏錢戲法也不少。可是任何戲法都有竅門,投資人只要搞懂這些大老闆們的藏錢手法,一樣能買對股票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