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景氣,不只一般投資人看不懂,就連專業投資機構也抓不住!即使是在台股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外資分析師,在歷經上半年起伏行情後,竟是歸納出:「最樂觀的時候其實就是悲觀的開始、當市場都一路悲觀時就應該開始樂觀」這麼兩句有點「莫非」定律的投資邏輯。
#@1@#今年5月,外資圈曾出現一種很有趣的現象,往年忙於出國的外資分析師們,竟沒人敢選在這個時候到國外見客戶,原來是像一位分析師說的:「新興市場每天這種跌法,出去見客戶也不敢叫客戶買,而且還會被先前買在高點、現還套牢的『績效』給海K一頓,誰敢出去?」全球股市一路修正了3個月,直到8月底第2季財報逐漸接近尾聲,在美商高盛證券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金文衡,看到歐洲主機板需求開始浮現、率先喊進下,科技股才展開較像樣的一波反彈,雖距離5月初台股高點還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但總算是讓身背績效壓力的基金經理人可以喘一口氣。再將時間點拉回到今年初,去年第4季液晶電視熱賣的甜頭,讓台韓面板大廠大舉擴產,加上原本要在今年底推出的微軟Vista作業系統,以及才剛起步、高低階產品都有看頭的手機產業,業者們均以為好日子要來了。金文衡則不以為然的分析:「今年初各產品廠商都在畫大餅,但手機業者做預估前,是不會跟面板或PC廠商打招呼的。於是在不顧消費者口袋的預算有限下,注定今年很多產品終將邁向供過於求的窘境。」
#@1@#果然,到了今年第2季,外資圈最常討論的一項議題就是「存貨」。從摩根士丹利證券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古塔(Sunil Gupta)在台積電法說會向執行長蔡力行丟出火力十足的存貨問題開始,到花旗環球證券亞太區科技策略分析師陳衛斌質疑摩托羅拉的庫存問題嚴重,再加上全球股市的重挫,市場氣氛簡直悲觀到極點。瑞銀證券台灣區總經理陳安指出,市場氣氛確實是很悲觀,對國際機構投資人而言,只要企業在第2季法說會中,對第3季營運展望所做的預估值,與分析師的預估不符,股市還是不會開始漲。遺憾的是,倒扁運動又在此時展開,更延後了台股上漲的時點。摩根大通證券董事長林照寰就說:「台股這波會漲,要靠兩個元素,一是季節性效應,二是落後補漲效應,很多資金都是從亞洲其他漲多的股市轉過來,亞系資金與對沖基金在台股這波反彈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
#@1@#從年初的極度樂觀、到年中的極度悲觀,台股這一路走來,讓外資圈大嘆吃不消。其實,並不是沒有外資分析師看出今年產業結構的危機,只是在價格與營收下滑之下,就連友達光電董事長李焜耀也不得不以季節性變化(seasonality)做為景氣突然翻轉的理由。資深分析師、大老闆尚且如此,遑論在近幾年大量新加入外資圈的菜鳥分析師了,沒經歷過幾次產業景氣循環的他們,在「涉世未深」下,很容易在今年變化多端的景氣中迷失航向。至今,外資圈願意給予年底台股行情高度評價者,少之又少,陳安甚至保守認為過不了今年上半年的高點。而忙了一個多月、於9月初才結束亞洲科技論壇的瑞士信貸證券亞洲科技產業研究部主管尼堅(Manish Nigam),非常無奈地表示:「儘管喊進科技股喊破頭,而國際機構投資人也相信企業第3季財報應該會有好消息,但此時進場買股票的意願還是不高。」隨著新產品不斷的推陳出新,科技產業景氣只會越來越難預測,想要抱穩外資券商分析師的飯碗,除了本身對產業脈動的掌握程度外,最重要的還是要有股價敏感度,「不要太樂觀、也不要太悲觀」,才能夠長保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