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上周的藍綠營爭相發動群眾運動,百萬人、25萬的大陣仗,挾群眾展威風, 真為這社會感到憂心,整個國家的力量都耗在這裡了。因此,讓我回想起之前訪問過三位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第一位是改變台灣電子科技發展史的關鍵人物,前工研院院長,也是現任清大科技管理學院院長史欽泰。史院長30年前在美國取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在他眼前的,該是可期待的優沃環境;但他卻在當時經濟部長孫運璿的感召下回台灣。當時連他自己也在問:「回到台灣做什麼?」他只是模糊的知道,台灣正要推動一個「積體電路發展計畫」。但這條路究竟會怎麼走?走出什麼樣的結果?誰都沒把握。我問史院長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最有機會、也最有資格賺大錢?當工研院長能賺幾個錢?轉出去業界,用電子技術賺錢,聯電曹興誠就是最好的例子,Why not?他笑著說:總要有人做一些事嘛!史欽泰院長協助成立了聯華、台積電、台灣光罩及世界先進等衍生公司,創造了一個從「無」到「有」的產業版圖。在他擔任工研院院長近10年的時間裡,也是台灣資訊電子產業的高峰期。以身在高科技產業中的他,絕對有最佳機會為自己賺取更多利益,就像當初參與建置台灣IC體系的曹興誠、曾繁城、楊丁元等,而今都是身價非凡的業界龍頭。但他卻選擇一條別人看來最傻、最無法置信的人生道路。這又讓我聯想起劉承武檢察官,台開內線交易案爆發初期,我問他說:怎麼看這件事?他說:只怕案外案,而非內線交易這麼單純。貴為檢察官,只要手輕輕一抬,幾百億的案件就可以決定過關與否。但他卻仔細地抽絲剝繭,甚至熟讀財務報表、學習財務報表的知識。他知道如果沒有辦法熟知這些知識,鍥而不捨,如何找到犯罪的痕跡?如何分辨資訊的真偽?況且,如果每次都是靠弊案來學習經驗,社會成本未免過高。所以他獻身於檢察官改革,希望能透過有心之士的參與,讓台灣的檢察體系更完善。他深知,檢察體系的完善與否對於人民的影響很大,尤其在年初檢察體系向全民效忠之後,檢察獨立的文化正慢慢發酵中,更需要持續推動。最近訪問前行政院長謝長廷,他在節目中侃侃而談高雄的一切,讓身為高雄市民的我深受感動。很多建設是在點滴的累積中成形的,從完成一個小市民的訴求,到成就一個屬於全民的建設,可能花5年、10年,卻很值得。當我問到他與陳水扁總統的競爭時,他眉頭一皺,攤著手說:「以前我們一直有長扁情結!但現在他已經是總統了,他已經贏了!應該是不需要再有任何打壓的動作。」我追問,所謂的「應該」是「不應該」的意思?!他頓了一下說:「他真的不應該再打壓我了」。從12年前讓出台北市長的機會給陳水扁,到今天他又回來重新站在這位置,時空總有錯置的感受。他說:「總是要有人犧牲一些吧!」說完後陷入更長的思考。這三個人交織在印象中,有一個共同特質:執著、追求人生的最大價值,就算是捨棄,也甘之如飴。對照當今政客的墮落,越發凸顯其價值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