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日公告的美國非農新增就業人數暴增四八○萬人,創史上新高紀錄,失業率也順勢下滑至一一.一%。五月新增就業人數也由二五○.九萬人的初值上修至二六九.九萬人。除了礦業、公用事業仍繼續裁員外,其他行業皆已經重新回復雇員。其中以休閒旅館業增加二○八.八萬人最多,其次是零售業及教育與健康服務,各增加七三.九八萬人與五六.三萬人,餐飲服務業新增一五○萬人,服務業就業市場隨著美國解封而明顯改善。原本這是一個驚豔的數據,不過,又有一些矛盾的地方。
觀察同一天公布的數據,截至六月二十七日止的當周,初領失業救濟金人數為一四三萬,僅較前一周減少五.五萬,請領人數高於市場預期的一三六萬人;重點是連續申請失業救濟人數卻逆勢增加近六萬人,達一九二九萬人。雖然連續申請失業救濟人數為落後一周之數據,但也不至於誤差這麼大,數據總有一個是錯的。
先把非農就業數據放一邊,觀察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數據,服務業PMI於連續兩個月緊縮後,六月數據勁揚至五七.一,順利重返擴張軌道。若再深入觀察十個細項,除了雇員為四三.一仍處榮枯線五十以下,其餘皆勁揚至五十榮枯線以上,且不乏高達六十分之項目。顯然,失業狀況仍舊十分嚴重,不如非農數據樂觀,非農數據與「連續申請失業救濟人數」互相衝突,總有一個存在重大誤差。
另外,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就業部門總監史卡貝塔(Stefano Scarpetta)表示,今年在短短三個月時間,全球損失的工作機會相當於過去十年增加的就業機會,即使在最樂觀情況下,第二波疫情得以避免,OECD會員國失業率到今年最後一季預料仍將升抵九.四%,創一九三○年代以來最高。當然,我們不是要散播悲觀氣氛,而是要提醒投資人在樂觀之餘,不該失去獨立判斷的警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