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就在渣打銀行確定以12億美元的優渥條件收購新竹商銀的隔天,由國民黨持有的幸福人壽也傳出與新投資者完成簽約,不過最後價格開出來,包括中央投資、光華投資、華夏投資與啟聖實業,共同出售幸福人壽95.76%的股權,卻只賣了5.65億元,每股成交價不到2元,更不到先前訂定10億元底價的6成。而買家卻是東南旅行社董事長、前國民黨立法委員黃正一名下的軒景集團,變成了自售自買。「我們也希望賣高價,但賣不掉也沒有用!」中央投資總經理汪海清坦白說出這樁交易結果的無奈。
#@1@#在放寬外商加入、銷售通路增加後,國內壽險業競爭已經十分激烈,而近幾年利率下滑,嚴重的利差損,重創壽險業者。保險事業發展中心就指出,目前壽險業平均資金成本約5.4%,但資金平均報酬率卻只有3%多,一年約有850億到1200億元的利差損,不僅侵蝕壽險業的獲利及股東權益,且已有2、3家壽險公司嚴重到必須考慮退場機制的問題。就以才成交的幸福人壽來說,光是93和94年度需要增資的金額就逾12億元。且今年1到8月的新契約保費收入和有效契約保費,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率為負84%及負62%,在業務量無法有效提升的情況下,資本適足率(RBC)幾乎不可能達到法定標準,這對持有幸福人壽股份近96%的國民黨來說,再怎麼增資,也都是填錢坑,還不如賣給真的想要經營壽險公司的買家。其實不只幸福人壽,在國內29家壽險公司中,常被保險局關注的幾家「後段班學生」中,喊出要賣的還有國華人壽和國寶人壽。
#@1@#國寶人壽也和幸福人壽一樣,有單一持股比率過重的經營壓力。以納骨塔及生前契約等往生服務業為主的福座開發,即為國寶人壽的最大股東,持股達81.2%,因此只要國寶人壽有虧損,福座開發就得掏錢填。從1993年成立以來,雖然在88年曾經有新契約保費成長率居壽險業之冠的榮景,但一手成立國寶人壽的前董事長曾慶豐就曾抱怨,國寶人壽是他投資最大,卻也是最不賺錢的公司。因為國內新保單的責任準備金及業務員佣金須一次提列,讓一些新成立及中小型的壽險業者,就像國寶一樣面臨帳面嚴重虧損的壓力。而為了有效瘦身,國寶捨棄傳統業務員通路,以銀行及經任(?)為主要業務來源,今年除了提出優退方案供內勤員工選擇外,更進一歩引進國際知名的人力顧問公司,重新評估公司的人力配置。同時,為解決增資問題,國寶不只對國內金控猛拋媚眼,也陸續和日本保險集團多次洽談合作事宜,但最後都因為價格談不攏破局。如今,在沒有可「嫁出或招進」的對象之前,考慮藉由財務再保的方式,來解決RBC的增資問題。但這種作法國內還沒有前例,如果主管機關不同意,只怕福座開發還是得自行解決增資。不過,國寶人壽最主要的困擾,恐怕還有內部經營權穩定性問題。像在2003年7月,曾慶豐找來淡江金融研究所所長林景春擔任總經理,但林景春希望通過減資再增資,藉此引進外資股東,並降低大股東福座開發持股過高的改造方針和投資策略,由於與董事會成員看法截然不同,林景春於2004年被董事會無預警逼退,而曾慶豐也因此辭去董座。但在去年6月曾慶豐在董事會上再度取得董座,成功演出復仇記之後,卻又在今年6月的「關門會議」中被擠出董事會,憤而對董事會進行假扣押,使得國寶人壽經營權充滿變數。再加上總經理一職空缺了8個月,加上今年上半年,國寶人壽資金報酬率不到2%,RBC嚴重不足需要增資等問題,使得目前現任的董事長林萬出及新任投資長郭昭良等人,每個月要到保險局「坐坐」,報告相關事項。
#@1@#另外,有43年歷史的國華人壽也是頗受主管機關注意的「對象」。國華人壽屬於華隆集團名下的產業之一,但陸續因為華隆集團翁家四兄弟疑有掏空國華人壽資產、財務不透明,及房地產不當投資等問題,成為金管會常年嚴管的問題公司。早自1997年起,國華人壽就被財政部要求增資、改善財務結構。2002年財政部要求國華人壽增資金額更達90億元;但直到2003年5月,國華人壽才首次增資30億元,之後也沒有補足的增資動作。所以去年董監改選時,在金管會介入、強力主導下,讓掌舵快30年的翁一銘卸下董事長職位,交由專業經理人郭造時擔任,並成立資產管理委員會,希望能有效改善國華的種種問題。不過,金管會強力要求的增資一事,仍舊由大股東翁一銘對外接洽。今年5月翁一銘猝逝,由年僅31歲的翁一銘的長女翁世佳接任董座。雖然國華的經營權又回到翁家人手上,但因為引進的外資,已經完成實地查核,正在對整個財務與業務結構做最後的談判。況且在今年7月,台灣金融資產服務公司拍賣800萬元的國華人壽100萬股,由龍巖集團創辦人李世聰以約超出底價近4成的1100萬元得標,成為國寶人壽之外,第2家有殯葬業進駐的壽險公司。除此之外,加上國華今年上半年的總保費收入也提升到國內29家壽險公司的第12名看來,國華目前在引進外資、債權處理及營運上,頗有起色。縱觀國內近年的經濟局勢,金融產業因民國80年代的過度開放,造成如今經營困難,必須一家家的合併求生。壽險公司面對經營問題,除了引進外資之外,嫁入金控體系也是解決經營問題的策略之一。雖然國內壽險業龍頭之一的南山人壽母公司──美國國際集團(AIG),在今年7月買下中央產物之後,其總裁蘇禮文(Martin J. Sullivan)在南山人壽新企業總部開幕典禮中表示,AIG仍有收購台灣保險公司的可能性;而國內還沒有保險部門的金控公司,像是即將成立的合庫金控,也有意投資保險業。但後段班業者能「賣得掉」,還是能「賣得好價錢」,得看是否已打扮好自己內外的姿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