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的一個下午,在台北101大樓的47樓,麥肯錫顧問公司(McKinsey & Company)台灣分公司董事暨總經理林紹婷,站在辦公室裡偌大的玻璃窗前;在併購潮席捲全球產業之際,此刻,她的腦子裡想著的正是某一家企業的併購方案。
#@1@#位處世界第一高樓的麥肯錫,這個全球最具聲望的企管顧問公司不僅不斷挑戰本身的極限,同時,也協助它的客戶突破成長瓶頸。在台灣,麥肯錫對自己如此的高期許,已落在35歲的林紹婷肩上;而併購,幾乎已成了她面對客戶成長需求的主修課程。一直以來,麥肯錫台灣分公司是以服務金融界和科技界為主,而林紹婷的專長在於高科技產業。她說,每隔幾年就有客戶對於某些問題特別關心;這也顯示企業發展的過程裡,所面臨的問題都很類似。她說:「例如前幾年許多大廠一直探討的是『品牌』的議題,思考著如何變成下一個三星(Samsung)等;最近關切的則是如何成長,以及企業併購。」成長,本來就不容易;對於有企圖心的大廠,每年都在挑戰更高的營收和獲利,想要年年成長,更是困難。
#@1@#近來,不只一家客戶將持續成長的難題帶來麥肯錫,期待得到答案。當成長已經是難以攀登的目標,究竟,是要買下一家公司比較有效,還是,把自己賣給別人比較正確?林紹婷觀察,隨著企業成長需求,併購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有些客戶已經慢慢發現:併購甚至是企業成長唯一的一條路。」她指出。「企業併購是需要學習的,它會愈做愈好。」林紹婷說。所以,她建議,「若企業從未有併購的經驗,要把第一次的買賣(deal)在內部建立一個機制,每次併購就可以把上次所學到的精髓拿出來應用。」「為什麼想要買這家公司?」當客戶提出想要「娶」某家公司時,麥肯錫會先問清真正原因。即使這是重大的併購局面,客戶卻未必能提出客觀意見,所以,回答的很可能是:「這家公司的名聲很好」,或是「我跟他們老闆很熟」,甚至是「市場傳聞有些人想買它,我可以先下手為強。」等等。
#@1@#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麥肯錫時常扮演潑冷水的角色;經過一番研究與分析之後告訴客戶:這家公司,真的不是你應該買的。「放棄一個決定,也是決定,」林紹婷說。併購前必須先想清楚,買下這家公司的目的,跟現在發展的策略是否做結合。其實,併購的程序應該先確立公司要往哪個方向成長;接下來,再依據這個方向篩選對象;最後,鎖定一家公司進行合併。然而,台灣企業的併購程序有時在邏輯上是倒過來的。有些企業主一聽到有人要買或賣其他公司,心情受到影響,絞盡腦汁要去買這家公司,把併購的需求合理化,可能導致一個錯誤的選擇。為了說服客戶,林紹婷站在客戶的立場,回到思考的原點。舉例來說,許多高科技大廠認為車用電子是下一個成長動能;企業主一方面觀察車用電子的最新動態,一方面向麥肯錫求援:要用什麼方式才能跨入車用電子市場?藉著買某家公司,可以達到成長的目標嗎?這時,麥肯錫的客戶服務總監(Director of client services)或專案總監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召集研究小組開始啟動這個專案的執行。為了提供客戶完整的資訊,麥肯錫的電子資料庫及相關的研究資源,可迅速找出大型企業跨入車用電子的研究。其中,訪談客戶更是重要關鍵過程,每一個問題,都可能影響日後的決策結果,這些問題包括是否一定要靠併購,企業發展才能達成目標?可否採用策略夥伴的方式,不見得一定要買?如果供應鏈很長,如果找到第一或第二大車廠有某種製造技術,也許可藉由授權得到所要的技術?林紹婷解釋,首先要確定的是,車用電子是否一定是這家公司要走的路。第二個階段是,若非併購不可,該跨入車用電子的哪一部分?是要買下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GPS),還是控制引擎IC等,這些種種,都要再做更仔細的評估。假設結果是必須併購GPS的廠商,最基礎的分析是先把全世界會做GPS的廠商都找出來,再針對要做實體勘查的廠商,充分了解這家公司的研發團隊、技術、財務、體質等,協助客戶找到最合適的對象,這樣的併購才有意義。「麥肯錫常和客戶說:『針對你所處的產業,沒有人會比你更懂』。」林紹婷進一步強調,「麥肯錫不會把自己裝老大,而是取得信任;以麥肯錫發展的思維和工具說服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