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Web 2.0的概念深植人心,以「提供平台、用戶參與」為核心模式的網路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四處冒出頭來,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網誌(Blog,台灣譯為部落格、大陸稱博客)。網誌造就了網路上個人出版的契機,除了許多大型網路公司搶進網誌託管(Blog Hosting)服務之外,與網誌相關的產業價值鏈也隱然成形。從商業角度來看,個人網誌固然可以加上Google的AdSense、大陸「窄告網」、或其他廣告聯播機制的廣告,然而除了極少數「超人氣」的「網路明星」可能稍有斬獲之外,少部分網誌能夠混到相當於傳統媒體稿費的金額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絕大多數則根本入不敷出(時間、智慧、精力也都是成本),因此市場調查結果往往都顯示網友大部分是為了「興趣、愛好」而創作。
#@1@#當大量的資訊內容充斥在網路的各個角落的時候,資訊的集中與過濾也日益成為提供資訊以外的必要步驟;換句話說,紛雜無序的資訊在生產到消費之間必須經過加值整理的工夫,在形成產業鏈的同時也因而製造了商機:網誌搜尋引擎、網摘與「挖掘」(digg.com)之類的文章推薦網站、集傳統媒體出版與個人DIY一體的電子雜誌發行平台等,都是資訊加值整理的作法。沉寂多年的電子雜誌,正是因應這股個人出版的趨勢而得到浴火重生的機會,科技的發展也使得電子雜誌可以結合影音動畫等多媒體元素,更為討喜。把數位化的內容包裝起來供網友閱讀,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的構想,不論將之稱作多媒體電子報、電子雜誌、電子書、或者其他名稱,事實上都是類似的東西。二十世紀網路烈焰正熾的時候,許多公司就嘗試過這類數位出版品的商業化,只不過能夠堅持走完全程的極少,絕大部分投入電子書、電子雜誌的公司都畏於網路寒冬的冷冽而半途夭折,少部分甚至尚未出世就胎死腹中。
#@1@#談到電子書市場,就不能不提到位於加州的ebrary,這家以將傳統書籍製作為電子書、建置線上圖書館為經營模式的公司,成立於1999年,7年下來,合作大型出版商超過220家、累積了上千家客戶、遍布100多個國家地區,許多知名的研究機構、大專院校皆訂閱其資料庫。千萬別以為ebrary又是另一個「車庫創業」的典範,ebrary除了有倫敦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母公司皮爾森(Pearson)媒體集團的投資之外,還有德國傳媒鉅子貝塔斯曼(Bertelsmann)集團旗下藍燈書屋(Random House)與麥克羅希爾(McGraw-Hill)兩大出版公司的資金背書;此外,ebrary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克里斯多福‧華諾克(Christopher Warnock)是Adobe共同創辦人兼董事長約翰‧華諾克(Dr. John E. Warnock)的兒子。嘴裡含著金湯匙出生的ebrary,當然運用了大量的「先天」資源——股東是擁有大量版權著作的世界頂尖出版社、創辦人的老爸擁有可攜式文件格式(PDF)的技術——ebrary的作法是把取得授權的著作轉成Adobe的PDF格式,透過該公司開發的「InfoTools」,使用者只能免費在網路上閱讀,但若是想要列印或下載則需付費。ebrary走的是傳統平面書籍電子化的路線,而中國大陸熱門的電子雜誌卻主打新興網路媒體的功能,兩者除了表現形式的不同之外,最大的差異在於版權:ebrary的內容必須取得出版公司的授權,雖自我設限但卻能品質保證;而大陸的電子雜誌則率皆自行創作,雖海闊天空但往往參差不齊。
#@1@#中國大陸這一波電子雜誌的風潮,應該歸功於台灣的飛行網,飛行網經營的音樂下載之路顛簸不平,但是旗下以Kuro中文諧音命名的「酷樂互動」卻無心插柳柳成蔭,在電子雜誌方面走出一條康莊大道。2006年5月,「酷樂互動」正式更名為「摩得互動」(Somode),可能是想徹底擺脫飛行網官司纏身的陰影,發現發行自己有版權的電子雜誌比老是要看別人臉色取得版權的音樂下載有「錢」途。「酷樂互動」發行的兩份電子雜誌《Me愛美麗》與《Wo男人誌》,每期都有數百萬次的下載量,不但高居大陸電子雜誌發行量龍頭寶座,比起傳統報刊的發行量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2006年4月這兩份電子雜誌同時改為雙周刊,「酷樂互動」更進一步於5月15日另外出版《Go!新勢力》職場月刊、6月1日發行《La Vie自遊式》生活月刊,積極搶攻市場。
#@1@#截至2006年8月中,北京新數通公司經營的網絡雜誌互動平台Xplus網站上,所統計的雜誌發行總數已經超過5千萬份,而根據Xplus公布的資料,2006年3月Xplus會員總數達到600萬人,單月雜誌發行量已經達到500萬份。我們可以把Xplus比喻為網路上的書報攤,但是,傳統書報攤「總共」賣出多少雜誌並無太大意義,而每月500萬份電子雜誌都透過Xplus的閱讀器被網友瀏覽,卻讓人有不少商機的聯想。「酷樂互動」以經營電子雜誌內容打下一片江山,Xplus則以電子雜誌平台占有一席之地,兩種經營模式相輔相成,電子雜誌的產業價值鏈日益完整。總部位於上海的艾瑞市場諮詢公司(iResearch)稱電子雜誌為「數位雜誌」,艾瑞於2006年3月公布〈2005年中國數位雜誌研究報告〉,報告指出,2005年中國大陸數位雜誌用戶規模約為2,000萬人,占網友總數1億1,100萬的18%,而隨著數位雜誌概念的深入人心,此一比率將逐年增大,艾瑞估計到2009年,中國大陸數位雜誌用戶在網友中的比率將成長一倍達到36%,約有7,500萬人,此後用戶數將隨著上網人口的增加自然成長,比率漸趨於穩定。1/3強的上網人口可望成為電子雜誌的讀者,如果以艾瑞估計2010年中國大陸上網人口將成為台灣總人口的10倍,也就是2億3,200萬來算,屆時閱讀電子雜誌的網友估計超過8,000萬人,理論上應該可以形成相當的經濟規模,這段期間電子雜誌的內容製作與表現形式也一定會逐漸成熟,更符合市場需求。至於商機嘛?當然會有,只不過不一定是現在浮上檯面的這幾家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