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正宗呆胞客家人,一直以來,台語是聽得懂,但講起來卻很蹩腳。沒想到在中國大陸混了兩年,什麼都沒學好,台語卻是講得比較「輪轉」了。原來是因為呆胞們為了「掩人耳目」,防止別人竊聽,最常用的語言就是「台語」,但百密總有一疏,夜路走多了,還是會碰到聽得懂台語的大陸人。所以真不想讓別人知道的事,還是別在公眾場合說的好。長這麼大,第一次發現,「台語」還真好用,也真是重要。當然它大大發揮了「溝通」還有「認親」的功能。好幾次到飯館用餐,聽到隔壁的隔壁幾桌太太們,用台語聊天、笑成一片,就知道是「自己人」,特別的親切,經常就這樣東串門子西串門子,大家串成一家人。呆胞們有時候在公眾場合,總忍不住要講別人「壞話」,於是就用台語穿插。不過啊,不是只有我們會用台語來「防堵」別人,就像我在上海時,也對上海人氣得牙癢癢,因為他們常只用上海話交談,而上海話還真不是普通人可以聽得懂。有好幾回,我在買東西的談判過程中,看著店員互相用上海話對話,我就只能乾瞪著眼,只知道他們儂(你)來儂(你)去,不知道在嘟噥什麼。搬到了北京,情況就好多了。上海話,我們是鴨子聽雷,完全有聽沒懂;北京人講的「北京話」可就好懂多了。至於「北京話」呢,我真的發揮很呆的精神問過:「什麼是北京話?」結果被當地人用很鄙視的語氣回答說,「就是所謂的『普通話』。」而普通話就是我們的「國語」啦!因此聽北京人講北京話,除了捲舌音特濃,意思倒是一清二楚。光這一點,我就覺得活在北京比較自在,況且北京人的京片子,聽起來真是蠻好聽的。不過,可別以為北京城在天子腳下,人人就只懂得北京話。這幾年,快速發展的北京,外來人口,包括台商多了後,當地人也懂得幾句台語。有一次,一位胞友在跟大陸人開會時,有些話不好讓大家聽到,就滴滴咕咕的用台語跟老公講。原本以為一切都很圓滿,會議結束之後,旁邊的朋友,居然回應他們剛剛的談話,原來他是來自廈門的人,廈門也是講閩南話的,可能有些腔調稍許不同,但「講台語嘛是ㄟ通。」這還挺尷尬的…. 。但在大陸「講台語」,真的已經成了我們這些呆胞的樂趣和習慣,而且大家平常都很有默契的,會採取「台語+國語」穿插方式來運用。不過,就因為習慣了,我這呆胞呆過頭了。有一回,我跟呆公在銀行裡處裡帳戶的事,對承辦行員態度真有夠火大,我習慣性地就用我那蹩腳的台語,一個字一字慢慢抱怨給呆公聽。沒想到,呆公聽了臉一陣青一陣綠,連行員的臉上似乎也不由自主抽慉起來。接著,呆公拉了拉我的衣角說:「我們已經在台灣了,他們也聽得懂啦。」哈哈哈哈……我實在是已經養成用台語說別人壞話的習慣了,連空間轉換了都忘記了。在呆胞太太的下午茶中,我跟大家分享了這個經驗,結果引起呆胞太太們的共鳴,「我也是」、「我也有過」聲此起彼落,原來大家都搞過這樣的飛機,還真是不好意思,卻也真是有趣哩。下次,在中國大陸,如果看到有人用台語交談,你也可以來一句「挖嘛係台灣來ㄟ。」很快地,你就可以交到一堆「呆」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