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底,凱雷收購日月光一案,引起國人熱烈討論,也掀起對私募基金的好奇心。為什麼最近私募基金動作頻頻?部分原因在有錢人總是在找尋各種投資管道,他們發現除了創投這類機會外,針對新興地區或特定產業收購既存的公司,也是獲利很高的投資機會。從產業角度看,台灣除了日月光,許多企業也將面臨和日月光一樣的衝擊。尤其是一些在產業領域已是全球第5、6名規模的製造大廠,最容易成為私募基金的獵物。
#@1@#而從國家立場看,私募基金來台併購後,若繼續經營,倒不必太過憂慮,至多只是讓股東換手。但令人憂慮的是,由於私募基金或惡意併購的用意只有一個,就是為股東創造更大利潤,而不在永續經營,所以雖然會延用原來經營團隊,卻可能另外再買一家性質相同企業,讓兩家合併,裁員就在所難免了。如果,日月光事件代表是世界的潮流,政府應思考在法規上如何修改和因應。其實,私募基金並不一定會對台灣造成傷害,甚至還可以成為助力,讓政府審視台灣的整個經濟發展戰略。日月光的案例就證明,許多外資對台灣企業經營實力的肯定。只是,為了掌握中國大陸市場的商機,就併下台灣的經營團隊,以增加成功進軍大陸的機率。
#@1@#許多國家也曾經歷過台灣的現狀,因此台灣要讓企業增加對外投資,又不影響到國內的就業機會,我認為,政府可鼓勵企業多從事研發、行銷等高附加價值的工作。過去,政府因過於懼怕企業資金外流,對於企業設立國外行銷據點往往抱持保留態度。現在,應該轉而積極鼓勵,甚至主動協助企業避免被雙重課稅,先讓企業在全球奠定良好基礎,也就自然會在本國增加就業機會。所以,台灣政府現在要思考的,不是管制企業的資金外流。由於資金是一個難以有效管制的資源,況且全球資金的流竄非常快速,以日月光的案例來說,如果台灣有錢人有管道去投資私募基金,又再回頭把台灣的公司買走,政府其實無法可規範。若政府一直制定法律以嚴格規範上市公司,企業乾脆下市,政府便規範不到,這就是法律過嚴的負作用。
#@1@#除了資金,還有技術的問題。基本上,要買技術很容易,人員的移動固然也很自由,但除非本國環境讓當事人很不願意留下來,否則跨國企業仍需借重本國人才。以日月光為例,若政府一味想要防堵它下市、以阻斷資金外流,我認為只是治標而不治本。政府更積極的做法,在讓這類企業的員工可以升級,以從事更高技術層面的工作。日月光的案例讓我們省思,為什麼外國的有錢人會去想出這種好點子?台灣自有資金並不缺乏,銀行爛頭寸很多,許多國內資金都找不到出路?私募基金的做法,我們其實可以自己來做,例如某些上市公司股價不好,即使景氣好轉也不見有起色,政府不如鼓勵銀行以類似私募基金的模式,反而讓這些企業得以找到新生命與新活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