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有了一個新的品牌(商品或是勞務)、事業體之後,一定會開始思索要如何擁有自己的目標消費者,甚至將這些目標消費者變成自己的死忠粉絲(忠實顧客),無論你是大型的企業商品經理人或是擴張規模的一人公司都需要了解。想要創業,有想法也有點子,從許多報章及文獻資料中學習到一些創業路上該注意的事情,但許多都屬片段內容,實在難以了解全貌。在了解到如何開始之後,便需要清楚知道,在不同工作階段的重點工作應該是什麼。
創業經營的主旨在於產品與用戶之間的關係,成功的產品都有個共通點,就是找到一批鐵粉用戶了解其需求。許多設計或是推廣產品的人,不管是企業家、創業者,還是產品經理、行銷企劃等等,都想要研發出能在市場中長驅直入又同時能迅速擴張的產品及勞務。但很多時候獲得大成功的產品,起初就須開始設立目標。成功的產品不管是一帆風順,或是一路波折的,都有一個很重要的共通點,找到鐵粉用戶,產品的成長就是由此開始。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TA」,也就是「受眾」,所謂的目標客群。是以需求作為產品設計導向,而不是單單靠各種促銷活動進行推廣,辛苦地販售每一樣產品。
確認客戶的痛點及其需要的價值
在找到受眾核心使用者(購物決定者)之後,產品推出後也要持續關注這群使用者的使用程度,了解他們為何喜歡或不喜歡這項產品,為何會選擇購買的潛在心理需求,進而將原本少數喜歡產品的使用者的市場狀態擴展成為眾多鐵粉的市場狀態,並同時滿足舊有使用者。
若自家產品沒有辦法解決原本設定的客戶族群痛點,便無法產生績效及價值。在開發產品前就必須先盡量確認客戶族群的痛點以及他們需要的價值,千萬不要再花費很多資源把產品製造出來後,再去探索市場。在不同階段不同時期該努力做什麼也要盡可能規劃好,不僅可擁有較佳的成果,也不會多走冤枉路,做無謂的成本投入。
反之,若自家產品沒有辦法解決原本設定的客戶族群痛點,那這些便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如果沒有擁有非常喜愛自家產品的忠實使用者,嘗試擴張市場的效用也會極低。在一個市場族群都沒有被滿足的時候,不要急著讓不同市場的族群來使用,增加的就只有數字上的虛榮感和讓募資或資源方的數據比較好看而已,幾乎沒有其他實質績效上的幫助。
在初期發展時,最重要的就是要確認客戶和他們的核心需求,而這些活動未必需要做得很完整或多完美的產品。利用消費者使用後的訪談,與商家的訪談,以及官網的意見回饋機制,或是像大型電商常運用的星級評價、留言機制去取得產品使用心得或對品牌的想法等等。
收到這些來自客戶端的想法心得之後就能了解到哪些產品熱銷,為什麼熱銷,或是需要改進或增加的。例如:使用Instagram瀏覽許多服飾商家頁面時,會看到其限時動態可能會開問答讓關注者留言,有時是上面提到的心得看法,有時是關注者期望商家進的商品款式等等。後者還有可能讓原本只是關注者的潛在需求消費者去購買商品,成為真正的忠實客戶,再繼續利用這些社群媒體等去擴張所謂的產品市場,同時也利用收到的回饋與想法,開發更多新品、款式等等,或進行產品改進。
善用社群媒體進行市場擴展
當我們透過許多渠道了解到品牌使用者的想法,且改善自家產品後,就可以使規模及市場更加擴張。當品牌或產品擁有一小群使用者極度依賴產品時,就是未來極有可能獲得大成功的關鍵時刻,使用者需要什麼,就盡可能滿足他們。
其實不只是跟使用者獲取反饋,更可以利用社群媒體Instagram、Facebook、網誌、文章、多媒體的轉發、標記等等功能,進行市場擴展,利用消費者或關注者的轉發,提高品牌能見度,進而發現更多潛在消費者。同時,也能利用那些使用社群媒體的網紅或明星進行業配或自身推薦提高能見度及形象。
近來許多Youtuber發現即使擁有許多粉絲追蹤,但瀏覽率及結單訂購數卻明顯下降,原因出在那裡?為何粉絲不再黏著?關鍵在於過度依賴廣告投放,與粉絲的互動只限於公眾帳戶平台,產生距離感,另外對於社群平台的演算機制演變不夠了解及精確,無法有效掌握社群的演算,讓商品或服務的普及度極大化。當然最重要的是過度只以吸引人的噱頭來作為素材,內容一點都沒有深度及專業化,造成粉絲視覺及資訊疲乏,所以一下就被取代,這也是許多業者在開創事業利用社群平台經營時,不可不多加注意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