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兌現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承諾,中國近日公布「外資銀行管理條例」,自12月11日起,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人民幣業務,取消地域及客戶限制,包括港澳、台灣在中國設立的銀行機構,也可比照適用。在這個時刻,外資銀行莫不摩拳擦掌,為進入中國做好準備,而台灣卻因政治因素處在尷尬的局面。
#@1@#台灣的金融比中國發展得快,國際化的速度也比較快。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2005年度的評比資料顯示,台灣在「吸引海外重要金融人才」的排名為20名,中國為37名;在「金融技術」方面,台灣的排名為30名,中國為56名;「金融服務支援企業經營的效率」,台灣的排名為17名,中國大陸為53名。儘管如此,台灣的銀行進軍中國拓展業務,卻因為政治因素而自我設限。究竟,台灣的金融業者如何突破重圍?《理財周刊》創辦人梁碧霞,邀請到證券暨期貨發展基會董事長丁克華、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殷乃平,以及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朱雲鵬,共同討論台灣金融業的下一步。以下為精采節目摘要:梁碧霞(以下簡稱「梁」):根據資料顯示,台灣比中國擁有較優秀的金融人才,及經營上的領先,雖然在台灣的金融市場比中國來得優勢,但是在兩岸金融的競合有哪些隱憂?朱雲鵬(以下簡稱「朱」):金融就像人體的血液,血液如果暢通,人就會活起來了。台灣過去在放款業務,還有全球化過程中,往外拓展的表現都十分優異,按理我們國民的財富愈來愈多,所以這個「血液」應該蓬勃旺盛,但是目前為止有隱憂,在資金的去向方面,理當企業到全球,金融就到全球,可是當很多具有競爭力的台商到中國去了,我們的金融業者卻無法跟過去。
#@1@#梁:金融業是產業的後援,當台商在當地找不到我們的銀行服務時,就讓外商有機可乘。朱:對,本來金融業者可以跟隨企業去壯大後援,但是在這個全球化的過程,可能因為政治因素,許多放款相關業務就被外國銀行搶走了。再者,我們國人的財富已經累積較多,照理講,我們現在國民所得及私人財富,是超過官方外匯存底的,這麼大的財富應該可以造就全球理財中心,不但要幫國民理財,還可幫鄰近國家理財才對,但是實際上我們國人的資金都在外流當中。梁:當我們的金融業無法提供產業發展的後援,很多台商到中國發展之後,就會跟香港、新加坡等銀行往來,也就是說,台灣的金融業也就放棄跟隨台商全球化茁壯的契機。至於個人金融方面,國人到外地工作或生活的時候,也是會透過金融機構的辦事處或分行處理,如果台灣的銀行不登「陸」的話,台商未來會把中國賺來的錢,交由花旗銀行或豐銀行做財富管理。請教殷教授,您看台灣金融機構的優勢,還能持續多久?殷:事實上,這個問題不僅是金融的外流,也是人才的外流。金融機構因為兩岸的政治因素被綁住,但是2006年中共承諾因為WTO,有很多資本市場都開放,目前外匯管制以及外商銀行的管制也開放,有關證券市場和保險市場也朝著這個方向,研擬出新的相關規定,但是台灣的金融業者卻分不到一杯羹,因為有很多政治上的顧慮,造成台灣的銀行被關在台灣裡出不去,真正的商機和業務被外商給賺走了。梁:這個問題由來已久。殷:大陸最近海歸派(海外留學人士)回到中國,把所學的最新金融知識,應用到金融業,這對於中國金融市場的升級,發揮很大的作用。我們感慨的是,當全世界的資源都流往中國的時候,台灣若故步自封,把門關起來,到最後我們金融業的國際化可能全部都落後。本來是把門關起來,人家也進不來,現在門打開,自己卻不走出去,這是很可惜的現象。舉個例子來說,紐西蘭當年實施銀行開放的時候,所有的銀行都被澳洲吃下,最後政府只好成立了一家國家銀行,到現在成了唯一的紐西蘭籍的銀行。梁:這種無奈就是:我們走不出去,但是人家還能打得進來!萬一台灣有天像紐西蘭一樣,去成立一家國家的銀行,這應該不是什麼好事。最理想的狀態是,開放的門一開,我們攻出去,去掠奪更大的市場,但是現在卻事與願違。中國從2007年1月1日起,資本市場就對外資全面開放了,我們擔心,台灣的邊陲化速度會更快。
#@1@#日前立法院通過銀行業登陸的初審,金管會和陸委會表示,金融業的登陸前,一定要先建立兩岸金融合作的監理機制,尚未簽署「金融監理備忘錄」(MOU)前,不宜貿然開放。請問一下各位的看法。丁:所謂備忘錄,是要雙方共同同意才簽訂的,到目前為止,中共還沒有跟我們簽訂證券部分,但是銀行部分,雙方都還沒有簽。中國在2006年12月11日開始,要開放銀行管理條例,外國的銀行可以承接中國國內的業務,根據消息,如豐、花旗、渣打銀行、恆生銀行、荷蘭銀行等8家銀行,正積極籌備成立子公司。它有兩項比較嶄新的業務,也是屬於在地耕耘的業務,包括100萬以下人民幣的存款,外商都可承接,可說是掌握了民間存款的業務,還可以做金融卡、信用卡等業務。到了2011年,外國銀行的存款要達到放款的75%以上,所以外商必須要有很大的存款,才能在業務上積極擴展。梁:所以外商在中國發展的第一時間,就要趕快衝高存款金額。丁:外商在大家積極成立子公司的時候,打很多廣告、吸收人才、行銷布點,台商在未來即使要跟大陸的外商合作的話,必須要跟外商合作,才能跟人家競爭得過。梁:距離2011年還有4年,這幾年非常關鍵,眼看這個大好機會就要流失,卻沒有相關辦法為台灣的金融業者解套。殷:過去外商銀行的業務多限制在外匯,但是人民幣的業務一開放,也會吸收中國優秀的人才,到時候我們的國際化程度就會被中國追上了。梁:但是台灣的銀行進不去啊?
#@1@#殷:很多銀行乾著急,於是就透過第三地避開MOU的監理,如富邦銀行就透過第三地進到中國發展。但是金管會到現在仍然並不支持這種做法,所以這部分的做法也得不到主管機關的認同,所以開玩笑說,不用等到4年,明年這一年,其實就是成敗關鍵。梁:這是多麼嚴重的問題,等到2007年一開跑,就能分出勝負,那麼台灣的金融業者還有多少希望?有關MOU,朱教授的看法是?朱:台灣金融業面臨的挑戰已經顯現出來,例如新竹商業銀行被渣打銀行併購,就打算下市,成為渣打銀行旗下。我們自己不再開放的話,像剛才殷教授講的以間接方式進軍中國,若金管會連這種方式都要「管控」的話,我相信,竹商銀的模式不會是最後一家。最後台灣的銀行會變成的狀況是,由國外的私募基金,把這些銀行重整和包裝一下,賣給跨國銀行,中間賺一大筆錢的情況,不斷發生。殷:其實我們兩岸來往的這些限制,根本沒有必要,不能發揮管制效果。因為金融本來就是流通的,只是因為政治因素,不准台灣銀行過去,但是現在外商已經在進行了,如果不能發揮管制效果,那麼設定這些限制,又有什麼管理的功能與實際的效果?
#@1@#梁:乾脆我們下次找金管會主委來,你們3位一起跟他「請教」解決之道。殷:(笑)他會把責任推給陸委會,就一點關係都沒有。朱:OBU的興起,印證了一個金融界的鐵律:開放愈多,錢就流入;管得愈多,錢就流出。主管機關要思考「小型開放經濟」,重點在於要了解自己所處的競爭環境,如果我們的銀行最大對手,是香港和新加坡的這些公司,就要深入研究競爭者的租稅環境和條件有哪些,研擬出自己跟這些對手的差異,找出發揮競爭力的著力點。所以,不論是政府或金融業者都應該有雄心壯志,不要只管台灣人的錢,而是要管香港、中國和馬來西亞的錢,這才是有宏觀的想法。相關的資料顯示,台商的競爭力與日俱進,照理來說,台商的競爭力就是台灣的競爭力,但是金融業者卻沒有跟著起飛,現在卻一一脫節,所以,「亞太金融中心」的夢想,似乎就更遙遠了。其實,國內金融業還是有很大發展的潛力,目前看到問題叢生也未必是壞事,這提供我們政策調整的好時機,主政者要思考:以我們小型開放經濟,該如何尋求自我突破,才能讓資金不但回流,還可以吸引周遭國家的資金,不論是來自於股市,或是個人的財富管理,我們應該還有很大的希望。殷:市場的金融需求很大,在國際化全球化的潮流是擋不住的,如果政府不去做改革、開放,而硬要管得死死的,資金跑了,人才和企業也都跑了,市場就會萎縮的。(急切)政府到現在能夠坐在那邊,裝做沒有事情嗎?應該要站起來做點事了!
#@1@#梁:當我們一再地挖掘問題,卻沒有解決,最好的時機就會消逝而去。丁董事長請為兩岸證券的發展,給予建言。丁:今年年底是WTO開放轉變的時機,所以台灣明年的金融政策,左右著台灣金融業者的未來。所謂智者,是以小侍大;仁者,是以大侍小。我希望台灣的為政者應該更有智慧,協助金融業者到中國做台商的最佳後盾,並藉此加快國際化的腳步;中國那邊也要學習做個仁者,畢竟兩岸雙方都能謀取最大的利益,才能夠把餅做大。梁:丁董事長的這番話,可說是為兩岸競合下了最佳的註解。時間,是站在能夠把握當下契機的那一邊;學習做個智者,台灣金融的未來,一定會更加寬廣。(本文內容摘自超視「全民拚理財」節目,請鎖定本周日晚上8點收看精采節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