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全球各地都流行著一股合併的風潮,若將所有合併案例的金額加總,已打破2000年所創下的3兆3300億美元的紀錄,回想起當時的時空背景,正好是網路泡沫狂潮的最高峰。而今年合併案四起,合併金額創紀錄的盛況,也讓許多人擔心,現今的全球金融市場是否即將重演當年泡沫後的崩盤狀況。
#@1@#在仔細分析後,投資人可能比較可以鬆口氣,因為今年的環境與6年前的情況其實有相當大的差異。首先,若以合併案例的地區別來看,美國占所有合併案件數的比重,已從2000年的46%大幅降低至37%,其所占比重甚至比合併快速增加的歐洲來得小,至於亞洲地區,雖然整體的比率仍小,不過其比重與歐美地區的差距已有逐漸縮小;其次,若以產業別來看,不同於6年前合併案都集中在高科技及電信業,今年以來的合併案,產業分布相當多元化,包括房地產、金屬業、航空業、金融交易所、醫療產業及網路業等。此外,若以合併的資金來源來看,6年前及6年後也有相當大的差異,在2000年期間,由於全球股市牛氣沖天,許多知名的大企業的市值也因而扶搖直上,因此,以股票併購成為當時相當流行的方式,相對而言,今年的合併案多以現金為主要的合併資金來源。在目前低利率的環境下,融資成為最主要的資金取得管道,因而造成融資收購的合併案例此起彼落,一個規模比一個還大,而這與2000年以股票市值收購的情況大不相同。而前面提到合併金額創下新的紀錄,純粹是以絕對金額來看,若與市值相比較的相對比率來看,其比重相較於6年前要低了許多,再加上這幾年來企業獲利明顯的增加,這些合併案主角的股價本益比,也較2000年當時來得低。整體來看,雖然今年來的合併案件的總金額已超過2000年時的水準,不過,6年前後的時空背景已有不小的改變,今年的合併風潮並不像2000年當時是泡沫破滅的前兆,投資人不必過於擔心。日本經濟在歷經1990年代資產泡沫破滅後,許多產業,尤其是造紙、金屬製造及玻璃等基礎工業,由於在經濟泡沫時期,對未來抱持非常樂觀的看法,為因應可能大幅增加的預期需求,很多公司因而大幅舉債擴增產量,不過,這些增產舉動在經濟泡沫破滅後,即面臨了相當嚴峻的考驗,在面對需求大幅縮減,產量又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唯有降價求售一途,因而造成這些企業一方面須面對龐大的利息支出負擔,另一方面又必須面對本業持續虧損的狀況,最後只有宣布破產一途。
#@1@#而日本經濟在1990年後的10多年來,就是一直處於類似的產業調整狀態,各產業的競爭家數在經過一番淘汰後逐漸減少,像是石油公司從原本的14家減少到5家,水泥公司也從原本的7家減為3家,不過,在經過這樣的自然淘汰後,營運績效再繼續改善的空間就變得愈來愈小,因此,透過合併擴大經濟規模以進一步提升效能,也逐漸成為另一個選項,像是今年9月初,日本的造紙業出現日本企業有史以來第一次的惡意併購,雖然後來並沒有成功,不過,這透露出,即使是在日本這樣重視和氣的企業文化下,仍出現類似的併購案例,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預期會有更多的企業合併或併購案例在日本出現。
#@1@#而全球這股合併風潮,在台灣也相當流行,尤其是近幾年來,電子高科技產業在歷經1990年代的大幅度成長後,由於產業日趨成熟,成長率因而趨緩,再加上參與競爭者眾,造成企業營運成長更大的挑戰,為追求企業進一步的成長,企業整併的情況屢見不鮮,像是早期的台積電合併世大積體電路及德,聯電併購新日本製鐵半導體,鴻海合併國電及Moto的Chihuahua廠,國巨合併飛利浦(Philips)台灣廠,聯友光電與達合併為友達等,都是相當著名的合併案例。而在2005年初,這樣的合併風潮更是盛行,像是鴻海併奇美通訊,頎邦併華宸,國巨併華亞電子,元砷科技與聯詮科技合併等,這也是為何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2005年初曾經預測當年度將是合併年的說法,而後來發生的合併案,像是鴻海合併普立爾以及友達合併廣輝成為新友達等,都是近年來台灣電子業進行整併的重要案例,面對全球日益競爭的高科技產業,藉由合併來發揮綜合效應,似乎已成為電子業不得不選擇的選項。
#@1@#全球高科技產業在走過個人電腦及網際網路這2個資本支出的高峰期後,近年來,企業的資本支出一直未見明顯的起色,因此,1980及1990年代資訊產業的高成長時期已不復見,代之而起的是10~20%的中度成長,甚至是個位數的低成長率,再加上競爭者眾,面對如此嚴峻的產業生態,高科技產業整併已成為未來非走不可的路。最顯著的例子,莫過於以鴻海為代表性公司的PC相關產業。而半導體、硬體設備及軟體服務等產業中,部分產品市場將面臨產業整合的命運。其中和台灣產業相關性較高的是半導體產業、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網路設備等,整併將可能成為唯一的出路,最後各領域中可能只能有2~3家廠商存活。以主機板為例,未來可能剩下華碩及鴻海2大巨人,其他廠商未來存活空間可說愈來愈小,目前二線主機板廠商已相繼退出,預期在不久的將來,就可看到原先一線的廠商也因為玩不下去而退出市場,而相同的情況也將陸續發生在上述其他產品及市場,而這也是鴻海在最近這幾年來一直積極併購其他公司的最主要原因,這也是被合併的公司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1@#一般常見的合併型態有3種,分別是水平合併、垂直合併及集團合併。其中水平合併是指在同一產業中,彼此處於競爭情勢下的2個公司,合而為一的企業行動,一般而言,水平合併所追求的經濟目的和效益不外乎是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擴大經濟規模、降低生產及營運成本,水平合併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面板產業的合併,像是過去聯友光電與達合併,以及今年廣輝併入友達,都是水平合併的代表性案例。而以廣輝的例子來看,併入友達其實是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不得不的選擇。至於垂直合併則是指在同一產業中,彼此處於供應商及顧客的2個公司,為了擴大營運範圍而結合而為一的企業行動,從整合的方向來看,又可分為向下(游)、向上(游)兩種垂直合併。例如中間生產廠商可以向下游整合最後生產廠商;最後生產廠商也可向上游整合中間廠商,像是友達向下游的彩色濾光片整合,就是垂直合併的例子。
#@1@#一般而言,企業垂直合併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降低上下游交易時產生的成本、有效掌握上游原料來源或下游行銷通路、以增強企業創新研發的能力等。此外,集團合併主要用意在朝向「多角化經營」之方向前進,將本質上屬於不同市場或產業的公司合而為一,其最主要的考量則是為了市場延伸,以及產品的擴張。產業結構之動態及發展為企業進行整併時的重要考量,像是產業成長率、廠商家數、企業規模、市場集中度與占有率、進入與退出市場障礙、產品異質性等因素都影響著每一個合併案的進行。一般而言,企業進行合併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是希望追求經濟規模,追求經濟規模為水平合併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像一般人通常認為多一些錢就會過得更快樂,一般的經營階層也會認為公司的規模如果再大一點,對內可節省營運及生產成本,對外可以因為購買力的增加而減少採購成本,可因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這對於成長率趨緩的成熟產業尤其常見。其次,上下游垂直整合則為另一個重要的動機,透過合併上游供應商或下游客戶,可以達到上下游垂直整合的目的,增強整體供應鏈的附加價值。另一個合併的重要原因則是互補性資源的結合,尤其是2家公司擁有彼此需要的資源或能力時,可結合彼此資源,發揮互補效能,例如鴻海的製造能力及客戶基礎,加上奇美電訊的手機研發能力,即為結合彼此互補性資源的合併案例。最後一個合併的重要原由,則是為了提升合併後的綜效,如果合併可以讓原先管理不善的公司,透過合併而更替經營團隊,使得公司的營運效率能進一步獲得提升,營收及獲利則必然可以獲利進一步的改善,這也是促成企業合併的重要原因之一。
#@1@#從以往台灣的併購例子來看,像是鴻海或友達等公司的合併,都是著眼於增加經濟規模或是提高生產效能為出發點,仍是以企業經營的角度來進行整併的工作,不過,在西方類似融資購併的風潮逐漸吹向亞洲後,從投資及財務操作的角度也逐漸流行了起來,像是今年在全球大流行的融資併購,其原意完全是從投資的角度為出發點。
#@1@#例如,類似KKR、凱雷集團(Carlyle Group)或是黑石集團(Blackstone Group)等私募基金公司,經過他們的投資團隊評估後,若發現某家公司的真實價值可能高達150億美元,不過,其股票市值可能只有100億美元,在這種情況下,這家公司的真實價值與市值之間可能有50億美元的價差存在,若考慮整個公司收購須付出較高的成本,可能是120億美元,其間仍有30億美元的價差,這個時候,凱雷這些私募基金公司,就可以利用融資收購的方式,先找到90億美元的融資管道,自己本身再拿出30億美元,如此一來,就可以120億美元的價格買下這家公司,之後,若能再以150億美元的價格將這家公司賣出,如此一來一往,30億賺30億,報酬率高達100%,即使將其中可能產生的利息算進去,最後的投資報酬率仍可能高達50%以上,投資報酬率相當驚人。以上的併購比較單純,並不需要再進行其他的改造,純粹是以買低賣高的方式賺取其中的價差。只不過,在目前效率極高的資本市場中,要再能找到類似的標的物將相當困難。另外還有一種投資併購方式,就是原本的標的公司因為管理不善,造成該公司的營運獲利水準受到負面影響,而這些私募基金公司,若發現這樣的機會,即可以利用上述融資併購的方式,先將這家公司買下來,之後,再引進新的經營團隊改造這家公司,等到改造工程進行到一定程度後,整個公司的營運狀況出現轉機後,該公司的市值自然就水漲船高,屆時再逢高將這家公司賣掉,如此一來,就可創造出可觀的報酬率,而這也是近2年來私募基金利用融資併購以創造報酬率的主要方式之一。以上所提到類似的投資及財務併購方式,目前在國內仍不多見,不過,類似的併購案例,預期將在國內逐漸增加,如此一來,不僅能提高整個資本市場的效率,進一步還能敦促現有的經營團隊必須提升經營效率,否則,透過公開市場機制的運作,這樣的公司將可能成為私募基金鎖定的對象。
#@1@#而這樣的發展,對於整體的股市運作將有十分正面的助益,同時間,對於整體股票市場價值的提升,也會有相當的激勵作用,這對於未來台股上漲及長遠發展,都可算是相當大的利多,尤其是以目前台灣利率水準的情況,10年期公債的殖利率不到2%,在全世界金融市場中,利率水準之低僅高於日本,在這樣低利率水準的環境下,由於融資成本低,其實是相當有利於融資收購的進行。以全球近2年來併購案橫跨各個產業的情況來看,未來在台灣可能的併購案有可能會遍及各個產業,並不再像過去僅局限在高科技電子產業,其他傳統產業中有競爭力的公司,尤其是在中國大陸有布局的公司,也都有可能成為被併購的標的。近期台股指數頻創新高,傳產龍頭股價大幅上揚,除了與中國概念題材有關外,整個併購氣氛愈益活絡,對於整體股票市場效率的提升有益,以及股價評價的重新評估,都有相當大的助益,同時間,這些因素對於整體股價指數的推升,也會產生相當大的正面效果,由此判斷,國內股市除了未來中國經濟效益的挹注之外,資本市場效率的提升也將是一大利多,台股近期的多頭走勢應與結構性的轉變有關,對於投資人來說當然也成為一大利多,投資人宜把握良機,創造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