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的老林,因為不堪長期失業欠債,選擇走上自殺的不歸路…」令人不勝唏噓的消息,不斷地在媒體上出現。「失業」不再只是電視裡的劇情,而是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的真實事件。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今年11月失業率高達3.86%,比鄰近的韓國和新加坡要高,而且平均待業時間高達23.2周,也就是說如果不幸失業,至少得面臨將近6個月「吃自己」的時間,如果年紀是35歲以上的一般勞工,在沒有特殊或第二專長下,「吃自己」的時間就更長。
#@1@#失業不是個人的事,而是家庭成員共同的擔憂。但要有多少資金水位才能不怕失業?華僑銀行副總經理周筱玲認為,因為每個家庭的成員數、年齡及自身理財目標都不同,財富安全水位自然也不同,但最基本的要求是手中可變現資產(如現金、存款、股票、基金等)總值,要能夠支應6個月的家庭生活支出。不過,中華民國個人財產規畫人員協會秘書長李雨珊強調,有時候人在急需要資金的時候,卻發現「很衰」地遇到賣了股票或基金會虧本的時點,所以最保險的做法是,應該預存可以應付6個月家庭生活支出的現金才行。在基金業待了20年,也曾經短暫「失業」在家養病的理財暢銷書作家、同時也是聯傑財務顧問公司執行長蕭碧華表示,以她而言,至少準備了10年的「存糧」才覺得安心。
#@1@#月薪4萬5千元的陳偉,每個月省吃儉用,定時定額投資基金1萬元,而且為了想要早點有間自己的房子,光是房貸就花上他2萬元,剩下的月薪就是自己和父母的生活費,雖然每個月都很緊也存不了錢,但他只要想到以後能有一間自己的房子,就覺得一切的辛苦都值得。但是,復華銀行財富管理副總經理兼發言人呂忠萍覺得,這種有土斯有財的觀念,常常讓民眾不知不覺中產生過大的負擔。像陳偉這樣的例子並不少,雖然努力控制消費支出,卻讓自己毫無應急的資金,萬一面臨失業,只怕光是房貸,就會讓他喘不過氣來。因此,呂忠萍認為如果要買房子,應該是有1/3的自備款後,其餘再向銀行貸款,而房貸支出也要控制在薪水的1/3才行。長年在進行財務規畫教育訓練的李雨珊發現,國人雖然都有儲蓄和理財的認知,在基本觀念和配置上卻常有謬誤,而以誤認理財就是積極地投資最為常見。其實,民眾應該有現金與保本理財(含6個月家庭開銷現金和定存,與保險、債券或債券型基金)占60%、積極理財(依可承受風險進行股票或股票型基金投資)占40%的配置組合觀念。而且,一定要先儲蓄滿現金與保本理財的60%後,才進行積極型的投資,這樣一來,就能面對失業或其他臨時性的資金需求。同時,應隨時確保6個月家庭開銷的現金存量,如果有家庭成員的增加,像是生了孩子,就應該調整資金運用,先將多出來的費用存量補足,再進行投資。
#@1@#蕭碧華也認為,應存錢再投資,任何的投資,都是從「1」開始,時間拉長之後,複利的效果十分驚人。身為單親媽媽,蕭碧華在女兒小學畢業時,利用定期定額買了平衡型基金,經過5年之後,基金價值由1萬元上漲至1萬7千元,以「72法則」來估算,再經過6年,基金價值會由1萬元翻一番到2萬元,年投資報酬率可以達12%左右,等到女兒大學畢業,出國留學基金就會有著落了。蕭碧華表示,任何的投資理財,都要先設定目標,利用定期定額購買基金方式,強迫儲蓄,等到資金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再用小額試著學習其他的投資工具,等熟悉之後,再加碼投入,累積更多的資產。對一般上班族來說,要真正談「積極理財」,呂忠萍認為資產多半要累積到100萬以上,才能大幅度地以錢賺錢,否則做任何大風險的投資,都容易讓自己陷入危機。因此,她建議初出社會的新鮮人可在備妥緊急準備金後,以1/3的薪水進行定期定額的基金投資,既可避免承受太大的風險,也可以開始學習觀察投資市場。為以後大量的投資,提前做好功課。
#@1@#「年終到了,辛苦了一年,該犒賞自己囉!」這是每到歲末,各家百貨公司最常見的行銷術語,無非是希望領了年終獎金的上班族,能夠「敞開心胸和荷包」,好好消費一番。雖然人們賺錢的目的,是希望能有更好的生活,因此想用血拼或者出國旅遊來犒賞自己,並不是罪過,但「錢花光就沒有了」,所以李雨珊提醒,就算有購物和旅遊的打算,也不應花掉全部的獎金,至少需要保留1/2進行投資,例如可以均分獎金至保本型及積極理財上。呂忠萍甚至建議,如果資金水位很安穩的上班族,在拿到年終獎金後,可以加碼或整筆投資看好的投資標的,讓錢可以長大。例如這2年投資新興市場的民眾,總報酬率都在100%以上,手上的錢可是長大1倍。但一般來說,民眾收入和支出成正比,也就是賺愈多的人,會花愈多。「之前先生加薪時,我就特別注意支出有沒有膨脹,將支出持續控制在家庭總收入的1/3後,加薪的部分就做基金投資。因為生活所需的費用,大半都是固定的,沒必要因加薪而增加。」李雨珊以自己為例,說明收入增加仍應維持花費的既有水準。
#@1@#「我失業了?!」陳偉看著手上的資遣通知,一時很難想像,昨天還是人人見了禮讓三分的記者,怎麼一夜之間,自己就成了失業大軍的一員。因為所屬的產業日漸萎縮,前一波失業的記者同業花上大把時間都還沒找到工作,這回,自己也失業了,「唉!如果沒辦法找到同樣的工作,只怕得轉行了。」雖然不會馬上沒錢吃飯,但陳偉算算自己不太多的存款,還得繳10來年的房貸,心裡實在擔心。如果失業期短,或許手上的存款還能應付所有開銷,但如果失業期間一長,呂忠萍建議,因為已經沒有收入,所以陳偉應該先停止定期定額的投資、減少不必要的生活開銷,並且評估手上的現金可以撐多久、哪些基金此時贖回不會有虧損,以便應付生活所需;如果房貸的壓力過大,也可和銀行就延長還款期限、暫時還息不還本、降低利率等三種方式進行協商,只要過去往來紀錄良好,銀行多半會協助民眾度過資金緊縮期。周筱玲表示,若面臨非志願性失業,就像陳偉一樣遇到資遣時,可向勞保局領取6個月的失業給付,以便應急。不過,必須是在離職退保前的3年內,勞保投保年資滿1年以上的勞工才能領取,可以領到離職前投保薪資的60%。也就是說如果投保月薪3萬元的失業勞工,將能得到每個月1萬8千元的失業給付,最長可領取6個月。但李雨珊提醒,如果領滿6個月的失業給付,失業保險年資就得歸零計算,須俟再工作一年後才可重獲權益。周筱玲和李雨珊都認為,失業給付只是一個萬不得已的救助機制,最好的方式還是自己有足夠的資金可以度過失業低潮,因此平常要養成記帳的習慣,除了記好收支情形外,最好能學著自己編一份簡易的資產負債表,這樣一來才會在清楚自己的財務情況下,將收入做最適的配置,為「天上掉下來的」失業壓力做好準備。「當你失業又沒有錢時,趕快蹲下來,捲起袖子去賺錢」,蕭碧華認為,靠努力與專業在工作崗位上所得到的薪資報酬是最實在、最高、最快的。透過兼差也好,「一定要提高淨收入」。同時,愈沒有錢的人愈需要理財,「但理財不等於投資、更不等於買股票」。她提醒可能有失業之虞,手上資金不充裕的人,千萬不能心慌之後,就盲目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