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業2006年幾乎籠罩在業績衰退的陰霾中。根據壽險公會在2006年12月下旬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壽險業前11月總計約有4,942億元的新契約保費收入,較2005年同期相比仍有4%的負成長;而新契約保費收入的前3名,仍舊是歷史久遠的本土、大型壽險公司,分別是國泰人壽的944.4億元、新光人壽596.58億元及富邦人壽524.36億元。在壽險業怨聲連連、喊著業務難做時,小兵仍能立大功,包括宏泰人壽、瑞泰人壽、佳迪福人壽及興農人壽等,2006年的前11月新契約保費和2005年同期相比,不只是正成長,更有破百的高成長率。這4家公司分別以不同的商品和通路組合,創下自我挑戰的好成績。
#@1@#擁有233%高成長率的宏泰人壽,是2006年新契約保費收入成長率居冠的壽險公司;這樣的好成績,靠的是一張保單。宏泰在低利率的環境下,推出多年前以儲蓄為主要理財觀念時期的增額終身壽險(不分紅保單),以繳費期間每年複利增值3%、期滿每年複利增值6%的設計,再加上中途解約時,保戶可以拿回的錢以保費、現金價值取其高者計算,對保戶相當有利。當保單的增值利率超過保單的貸款利率時,可以保單貸款方式,更靈活地運用資金,因而成功擄獲了許多對賺錢「愛又無膽」型的客戶。產品好,還得賣的出去。2006年9月更將產品交由持有宏泰股份的永達保險經紀公司獨賣,業績飆出紅盤,而2006年累積至11月底的68億多的新契約保費收入中,就有高達6成以上是靠增額終身壽險的貢獻。董事長周國端表示,雖尚未完成精算,但估計2006年宏泰人壽已可損益兩平,今年起可以開始獲利。相較於宏泰人壽以傳統型的增額壽險為重要武器,瑞泰和佳迪福人壽則以投資型保單披掛上陣,兩家公司以不同的行銷通路,分別在2006年1至11月的新契約保費收入中,有161%與148%的高成長率,居壽險公司成長率最高的第2、3名。
#@1@#瑞泰人壽的業務團隊僅290名,和其他以傳統業務員為主、動輒上萬名業務大軍的壽險公司相比,確實是小巫見大巫。但就瑞泰2006年累積至11月、來自業務員通路的新契約保費收入14.16億元換算,平均1名業務員就有488.28萬元的產值。
#@1@#總經理包道霖認為,保險主要在保障安穩的經濟生活,「先顧生前,再顧身後」,所以,一張會「生錢」的投資型保單相當重要,而1位具有「理財專業+壽險業服務」精神的壽險顧問,更是保單生不生錢、是否符合客戶需求的重要元素之一。所以,包道霖鎖定「生錢」的投資型保單及菁英式的專業顧問服務,建立市場特色。有別於瑞泰以業務人員博出好彩頭,佳迪福則有高達98%的業務收入是來自於銀行通路銷售的投資型保單,「我們只做最擅長的事。」總經理李崇言說。因為,佳迪福是法國巴黎銀行集團的成員,所以在設計投資型保單時,除了能掌握理財投資的精神,也能符合通路的需求;在台灣就有30多家的銀行,是佳迪福的產品通路。李崇言表示,佳迪福以利富變額壽險設計為本,加上選擇性多的結構債、基金等投資型保單的連結標的,針對各家銀行客戶需求不同,提供不同的商品設計,交由各銀行的商品審查委員會審查後,進行銷售,所以,雖然沒有直接接觸客戶,但商品仍具有客製化的特質。佳迪福在2006年的前11月共210.19億元的投資型保單新契約保費中,就有高達94.55%是採用躉繳方式。李崇言分析,部分透過銀行買投資型保單的客戶,偏好以一整筆金額進行投資(如定存到期者),並享有配息者,因此如結構債型的商品,就較容易被接受。佳迪福就以「投資型保單+銀行通路」的組合,使得2006年的前11月的新契約保費收入高達215.51億元,在壽險業排名第8,高於ING安泰的第9、三商美邦的第10、保誠的第11及台灣人壽的第12名。以化工製造業起家的興農人壽,在競爭激烈的壽險業中,一直陷於苦戰。因公司規模和品牌知名度都比其他公司較小,市場開展不易。
#@1@#因此,興農在通路策略上,採取銀行為主,傳統業務員為輔的模式,藉由一般民眾對於銀行的信賴感,來彌補本身知名度不足的缺憾,公司的產品線則是以傳統壽險與儲蓄險為主,投資型保單次之。藉由此策略操作,興農在2006年的業績表現,確實讓外界跌破眼鏡。前11月新契約保費收入和2005年同期相比,大幅成長了134%。
#@1@#不過,業務量畢竟不直接等於公司的獲利;而且,在高成長率的背後,也伴隨著部分隱憂,像是宏泰如果長期依賴單一產品與保險經紀公司獨賣方式,在實務經營上是否過於狹隘、大賣增額壽險後的責任準備金及公司投報率是否足夠因應,產品所保證提供的增值保障等顧慮;佳迪福單靠銀行專賣,尤其是躉繳,可能產生售後服務的盲點或臨櫃時無法說明清楚等問題;興農無法打開中南部以外的市場,且在銀行通路販售的傳統型保單,售後服務較不如有專屬業務人員的公司強等,都是這些小而美的公司,在亮麗的業務成長率背後,應留意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