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偏好以動物諷喻人類的行為或現象,一位教授即與我分享其授課時使用之寓言:一位科學家專門研究跳蚤,其訓練一隻跳蚤聽令辦事,經過努力,跳蚤竟學會在科學家一聲「跳」下,躍過人類手指,接著科學家切除跳蚤一對前肢,再下命令,跳蚤竟仍可勉力跳過,最後科學家將其餘腳肢去除,再度發令,跳蚤終無法動彈,於是科學家得到一項結論:當跳蚤失去腳肢時,就喪失了聽覺。
#@1@#EIU(經濟學人研究機構)於2006年8月上旬,預測台灣將繼續保持3%之低成長,工業會朝高附加價值發展,服務業也能繼續展現佳績,惟獨金融業因未能實質改變而不被看好,「在全亞洲均迎向競爭之時,台灣選擇閉關自守,內部相互糟蹋,該機構已不向投資人推薦」。此論一出,雖然國外媒體未有顯著報導,國內媒體報導之版面篇幅亦屬有限,但卻有不少輿論回應,業界亦多以確值得警惕自省。而其中有一位金融界耆老撰文痛斥EIU之看法,該耆老認為EIU研究主管久居香港,故以「非國家」的香港觀點出發,以中國為思維中心,與台灣「追求國家主權」的觀察不同;渠更指出銀行是本土性產業,如欲解決此種經營困境,必須增加企業對台灣投資,減少對中國投資,則一切問題均能迎刃而解。跳蚤不能跳,是因為失去了腳?還是失去聽覺?不能掌握問題的核心,則永遠不會有正確的答案。依照耆老的看法,EIU台灣銀行業看不到未來的論述,是一種無主權的「香港觀點」;銀行是本土性行業,島內投資增加,即可自給自足;至於如何增加對內投資,減少對中國投資,則不在耆老論述之列。
#@1@#耆老意見可以理解,台灣的銀行業由早期的金飯碗突然變成艱苦行業,與廠商西進投資中國自有關係,但產業外移是否當然對金融業有負面影響?觀察先進國家基於產業之國際分工,早有所謂外移的經驗,但其銀行業並未隨之而當然萎縮,主要是其銀行業有逐水草而居的機會,當金融需求隨產業外移時,金融服務之提供者亦配合外移,因此得以共生共榮,造就今日歐美的大型金融機構。就整體經濟言,台灣不必刻意去倚賴中國,但也不必刻意忽略國際間產業分工之必要性。台灣廠商西進,銀行未能隨之移防,自然失去共生共榮的機會,但對金融業的衝擊,在現階段言,其實尚屬遲緩漸進。廠商西進後透過「台灣接單、大陸外銷」、「台灣供料、大陸生產」、「大陸出口、台灣押匯」的模式仍造就不少商機,從而亦保留眾多國內就業機會,挹注銀行進出口押匯業績,適度提供對金融服務之需求,因此台商西進對台灣銀行界短期影響並不十分嚴重,但此種狀況不能長期蹉跎。我們其實也贊成耆老意見應倡導增加對台灣投資,但是縱然政府能有方案(例如「大投資台灣」計畫)提昇對內投資,銀行仍應力求以區域為舞台,走向國際,換言之,即使關內物產豐饒,亦不應閉關自守。跳蚤不能跳與銀行競爭力不足的原因其實類似,跳蚤截除一對前肢仍能跳躍,正如同銀行短期依賴「大陸出口、台灣押匯」等招式,尚能免受重創;如不能藉此爭取時間,區域布局,則難免如動彈不得的跳蚤,還被誤以為只是失去聽覺。1993年,世界銀行曾出版了一本厚達500頁的名著《東亞奇蹟》(The east Asian miracle),敘述亞洲7國(包括台灣)的經濟成就,尤其台灣並非世銀的會員國,之所以被列入,也是因為經濟發展驚人,世銀亦不得不予正視。結果不到4年,金融危機發生且引起蔓延效應(contagious effect),短短3個月間,當年被讚美的經濟體,除台灣外,紛紛倒地。
#@1@#或許是面子掛不甚住,1997年10月世銀又出版一本小冊,在1993年的書名前加了5個字變成「Are financial sector weaknesses undermining the east Asian miracle?(漏洞百出的金融體系侵蝕東亞奇蹟?)」將經濟體系的瓦解歸咎於金融體系的缺失,卻也凸顯金融在一個國家的地位,更顯示在全球化趨勢下,國與國相互影響,更沒有國家能置於國際經濟體系之外。日前參加一場婚宴,席間一位媒體朋友提到最近一樁合併案,分別由兩家外銀顧問鑑價未獲共識,乃委由第三家歐系銀行顧問再評,但該機構鑑於8個月前國內一件三合一案,經二家鑑估後,再由一家頗具聲譽的投資銀行複評,結果仍招惹不少批評的前車之鑑,目前仍在猶疑應採取之步驟。「究竟怎麼回事」是媒體朋友的問題。當時我笑而未答,心中卻想起一段舊事。約7、8年前參加亞洲開發銀行會議,現場展示不少出版品,同事建議我看一本陳列書,大概是談開發中國家各種制度的建立,書名已不復記憶,內容也未引起我太多的興趣,倒是該書的前言寓意深遠,至今仍印象鮮明。那則預言的大要是:在古老法國的森林中,有許多狼群聚居,其中一群狼由一頭名為Grisdos的狼帶領,Grisdos以總能帶領族群蒐捕獵物突破困境而成名。某日群狼得知在所居住峽谷的對面是一片樂土,氣候怡人、物產豐饒,如能遷居至彼,群狼當可永避飢寒,快樂生活,但如何越過下有急流的大峽谷大是問題。領頭狼想到森林中最有智慧的貓頭鷹應該是請益的對象,就急忙走訪,果然貓頭鷹未讓牠失望,「越過峽谷不是問題,你只要變成一隻鳥就可以飛過去」。領頭狼大喜,趕快回去告訴群狼,群狼也很高興,不過牠們馬上就有一個新問題,要如何變成鳥呢?領頭狼沒有答案,只好又再次造訪貓頭鷹,貓頭鷹表示:「你們不知如何變鳥沒有關係,我可以提供第二方案,你們只要變成一條魚就可以游過峽谷下的河流到達彼岸。」領頭狼聽後非常興奮,趕緊走告群狼新的方案,但歡喜不多時,群狼又為不知如何變成魚而煩惱,領頭狼只好又回到貓頭鷹處,貓頭鷹斜視著領頭狼慢吞吞地說:「我只負責提供意見,至於如何執行,那是你們的事。」
#@1@#那篇前言在敘述法國寓言後,僅簡短表達目前有許多開發中國家想達到已開發國家境界,不僅多方請教各地開發銀行專業意見,也派出不少留學生出國學習,結果得到的建議無非是「就按已開發國家那一套市場經濟、民主法治做就好了」。但是如何越過峽谷急流,由此到彼,還是要自行思索決定。貓頭鷹有睿智的建言,但法國狼仍應有自己的選擇,走自己的路。小事如合併是如此,大者如社會甚或國家的轉型亦復如此。國內新聞節目恆有許多評論家,企業技術的移轉常有不少諮詢顧問,國家未來發展亦可召開經發會,諸多場合均有一隻或多隻聰明的貓頭鷹參與或獻言,但貓頭鷹應注意方案的可行性,切忌抒發變鳥變魚之議;而法國狼畢竟是最終的執行者、負責人,對眾評論家、觀察家的建言或結論,還是要大局著眼務實以對,終究要能跨越大峽谷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