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壽險業面臨低利率及多元通路時代來臨,在高度競爭下,呈現獲利不易的情況,再加上國內金融產業開始走向聚合的金控模式等諸多變數,使得壽險業從產品面到通路面,正走向一全新的局面;此外,隨著社會形態改變,在高齡化、少子化的人口結構中,凸顯退休規畫及財富管理的迫切需求;此時,壽險業將如何扮演穩定社會的關鍵角色?
#@1@#為此,《理財周刊》特別邀請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系主任彭金隆,以及國內五大保險公司總經理──宏利人壽總經理王天運、ING安泰人壽總經理韋立俊(John Wylie)、保誠人壽總經理張志明、統一安聯人壽總經理馮元輝及新光人壽總經理潘柏錚,針對近年壽險市場所面臨的挑戰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深度探討。實踐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系主任彭金隆(以下簡稱「彭」):過去,國內壽險業的業務都是由傳統業務員貢獻而來;但是,隨著國內銀行保險通路興起,去年,壽險業有近36%的業務是透過銀行通路取得,這個數字不容小覷,各位如何看待通路的改變?保誠人壽總經理張志明(以下簡稱「張」):增加銀行通路,是壽險業擴展客戶層面的一種方式,但不表示傳統業務員就會被取代。畢竟銀行和壽險業不同,走進銀行的客戶未必有時間好好和銀行理專談理財規畫;但壽險業務員的特性是主動和積極,而且願意花非常多的時間去了解客戶的需求,替客戶進行長期的規畫,這也是保險的本質。所以,就壽險業來說,即使銀行能帶進不錯的業務量,傳統業務員仍然是最主要的通路,尤其當公司有不同的產品策略時,也唯有靠自家的業務部隊才能推廣出去。ING安泰人壽總經理韋立俊(以下簡稱「韋」):銀行通路與傳統業務員在市場上的關係,並非處於「你死我活」的狀況。因為,現在客戶取得資訊很容易,也愈來愈聰明,他們懂得如何為自己找尋更好及便捷的服務。像是有房貸需求的客戶,如果想要為沉重的房貸壓力加一層保障,他們會向銀行辦理壽險房貸;因此,不同的通路是為了滿足消費者不同的需求。因此,以壽險業長遠發展來說,擁有自己的業務部隊,仍然是最重要的。宏利人壽總經理王天運(以下簡稱「王」):雖然,大家都認同銀行通路是壽險業的必爭之地,業界當初走銀行通路是基於通路及客戶量大,採取直接銷售,費用可以減省;但是,一路走來,競爭太過激烈,給銀行優惠成本增加,利潤就被壓縮,很多壽險公司已經是叫苦連天。但在壽險業不得不納入銀行通路的情形下,與其一下子和很多銀行合作,還不如慢慢挑、慢慢增加;在這麼多兔子中,抓一個動能好的,建立起長期合作關係,反而有利。統一安聯人壽總經理馮元輝(以下簡稱「馮」):其實,銀行通路和業務員具有互補功能。銀行理專比較適合賣簡單型的產品,而業務員可以賣需要詳細解說、較為複雜的商品。以目前實際情況來看,銀行大多賣躉繳型產品,可以讓壽險公司馬上獲利,而業務員或保險經紀/代理人賣期繳型產品,對壽險公司來說,第一年是虧本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兩者並存,對壽險公司來說是件好事。
#@1@#彭:銀行通路崛起,金融產業朝大者恆大的態勢前進。壽險公司中有屬於金控旗下的壽險公司,也有非金控的外商壽險公司,各位如何看待自己在這個產業的競爭地位?新光人壽總經理潘柏錚(以下簡稱「潘」):很多人以為金控公司成立就可以馬上享有大者恆大的優勢,這是把問題簡化了。因為,各個金融單位的文化不同,要發揮交叉行銷與資源共享的效益,是需要磨合期的。新光人壽算是幸運的,目前,金控成立5年,資源整合的方式已漸成熟,未來可以陸續看到綜效。韋:金控的整合功能是不是一定會對壽險業產生助益,各國的情況不一。以壽險發展成熟的澳洲為例,金控公司並不普遍,甚至,最大的壽險公司也沒有和銀行合作。而且,如潘總經理所言,金控在交叉行銷上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其他非金控的公司,也未必因此完全喪失優勢;例如,金控可能因為擁有自己的銀行通路,而失去與其他更多銀行的合作機會;反之,不屬於金控的壽險公司,反而可以和金控以外的多家銀行合作,接觸到不同的客戶群。馮:我很認同潘總及韋總的看法,但我想提出另一種觀點。其實,壽險業未必一定站在金控與非金控的思維來看,不妨可以從商品面來考量;如果,產品夠好,通路自然就打得開;壽險公司如果能設計各種符合通路及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自然可以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雖然,金控能接觸到的客戶群很多,但不代表是台灣市場的全部;而且,金控如果只採納自己子公司產品,有時未必是好事,反而可能會弱化自己的競爭力,像中信金控旗下(編按:中信金的壽險子公司為中國人壽)的中國信託銀行,從去年11月起就賣起富邦人壽的保單,這種跳脫金控思維的方式,或許可以讓壽險業的通路競爭產生不同的面貌。
#@1@#彭:投資型保單成為業界的主流。去年,平均每10張售出的新契約保單中,就有4.8張是投資型保單;但在風險轉嫁給消費者,並強調「投資」的情況下,淡化保險功能,有違壽險風險管控及保障的本質。再者,投資型保單對壽險公司來說,資金流入的比例較傳統型少;長此以往,是否會危及壽險公司的經營穩定度?潘:台灣投資型保單會熱賣,是因為利率太低,造成保單預定利率低,相對的保費就高。就如彭教授所說,傳統型的保障商品對新契約價值貢獻比較高;但是,現實的狀況是:賣不出去啊!如果,執意只賣傳統型保單,只怕業務員都活不下去了;但是,以新光來說,1萬多名業務員是40多年累積起來的,是花100億都不一定買到的業務團隊。投資型保單是低利率造成的產品,壽險公司也無力抵抗;但是,在招攬時還是要先以保障為主要考量,然後才是投資。因為,保險公司還是要以保險、保障的本業的核心價值出發。像金管會保險局剛發布規定,從10月1日起,所有投資型保單在投資和保障上要有適度的比例,避免重壓投資,要讓投資型保單發揮真正的保險功能。張:我認為投資型保單並非是沒辦法提供保障的產品。因為,投資型保單的組合方式很多,如果保戶是有儲蓄需求的人,可以設定儲蓄高一點,保障低一點;反之,保障需求比較高,就可以調低投資比例,它具有相當彈性。為什麼會讓人對投資型保單產生投資過高而保障過低的疑慮,問題出在業務員的招攬行為,例如產品解說不明,甚至誇大投資報酬率。產品本身是中立的,問題出在操作方式。一個好的業務員會將產品解釋得很清楚,更會去組合出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至於,投資型保單大賣,是否會對壽險公司的經營穩定度產生影響,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回歸到經營面來看:產品責任準備金提存的量夠不夠,公司的償債能力如何等等,如果一家公司有好的精算師,抓穩產品設計、做好費用管控;有好的投資團隊抓穩投資標的,妥善運用公司資金,在經營上是不會有問題的。王:雖然,過去預定利率高的傳統型保單為壽險公司帶進大量資金,但這些保單現在也成為保險公司的負擔;之前,日本有很多保險公司正是因此而倒閉;而投資型保單的利率低,風險轉嫁,使得壽險公司的壓力降低,對消費者來說,投資報酬率也比較高;所以,很難說對誰有利,對誰不利。這是一個市場現象。保險公司是跟著市場的需求走,才會開發投資型保單業務,許多亞洲國家也是如此;在大陸,是政府出面推動,就是希望保險公司分散風險。至於,資金流入降低的問題,如果保單的質量都很穩定,以長期的觀點來看,還是可以接受的。
#@1@#彭:近年來股市走多頭行情,所以,購買投資型保單的消費者都嚐到「投資」的果實;但是,萬一股市走向空頭時,保戶未必能理性的看待「投資風險」,就可能會對販賣投資型保單的壽險公司產生質疑,進而讓各壽險公司產生商譽損失。韋:投資成果未若預期,一定會有客戶抱怨的。尤其是台灣推出投資型商品至今,都沒有經歷過股市下滑而產生的虧損,想要避免未來因為股市空頭而造成的商譽風險,還是得回歸到業務員的訓練上,業務員必須向客戶強調投資型商品是會賺,也會賠的。而且,以投資的角度來看,投資型保單是屬於長期投資;如果,想要短期獲利,投資股票還比較適合;同時,投資型保單的連結,多半是共同基金,虧損幅度會比股市小。即使如此,業者還必須有心理準備,萬一空頭來臨該如何因應;只是,若真的發生,對消費者也非全然無益,他們可以更理性地看待商品。馮:近年股市多頭,我觀察到市場上偏好的投資型保單標的,都著重在股票型基金;這種沒有考慮風險分散的情形,是很值得擔憂的。
#@1@#正確的投資概念,應該是在眾多的標的中,做好股債與幣值分配。以統一安聯在同業中,投資型保單占率相當高的情況來說,相當注意股市空頭可能產生的問題,不斷地跟客戶宣導風險的概念;也從產品設計去做出年期區別等,就是希望能替客戶做到風險分散的工作。彭:最近,有關退休及財富管理市場,成為金融產業新戰場,壽險業也摩拳擦掌準備切入卡位。只是,在台灣人自有理財比例高達6成的情況下,壽險業如何找到優勢策略?王:現在,很多人談退休規畫,大部分是從錢的角度出發。例如理專可能會建議民眾,如果你在退休時想要有5百萬或1千萬,那麼,從現在開始每個月必須投入多少錢。這種方式不是不對,而是不夠周延。以國人平均餘命來看,假定65歲退休,大部份的人還有近20年的壽命,長壽一點的像是國寶級布袋戲大師黃海岱,享壽百歲以上時,從退休到天年就還有40年左右。試問,在65歲拿到這一筆錢後,你要怎麼辦?所以,現代人做退休規畫,應該分為兩個階段來看,一個是從工作的黃金時代到退休年齡時,能累積多少的退休準備;另一個是真正退休時,這筆資金要如何能支應到天年;所以,壽險公司未來在退休市場上的主力商品,應該是包括這兩階段的規畫才行;這種利用人生風險的大數法則來操作的產品,當然是以風險管控專業的壽險業最有優勢。韋:除了王總經理提到退休規畫兩階段論述外,在產品面上,如果希望壽險產品真的能夠提供消費者退休保障,需要主管機關給予更多空間,讓市場自由發展出更有創意的商品。
#@1@#例如,一般壽險公司用年金險去切入退休市場,但因為主管機關規定年金險必須有保證機制,所以利率不高,對消費者來說,也不見得有利。而且,台灣市場偏好的年金險,是活得愈久,領得愈久,這固然是滿足了心靈需求,但相對的成本會很高,尤其當人們的平均餘命愈來愈長時,保險公司為了要控管風險,就必須更保守。最好的方式是將保證縮短,像是保證到平均餘命,或採不固定方式進行搭配;這樣一來,對保險公司的壓力較小,對客戶來說,保費也會比較便宜。張:保險是長期(long-term)的概念,所以能符合退休規畫的需求。保險公司有很多產品可以去運作及設計,例如以目前最普遍的投資型保單做退休規畫時,就可以結合life cycle fund(生命周期基金),讓專業人士為不同年紀的人,針對其不同時期的風險去做基金的規畫管理,如果投保時的年紀較輕,就可以承受較高的風險,相對的,年紀較大,風險就相對減少,這也是符合社會及民眾,對於退休規畫的需求。現在,各方搶攻退休市場,包括招攬等整體行銷的工作是相當重要的,但最重要的還是你所提供的保證能否做到,這是壽險公司和其他金融單位相比,最大的不同點。潘:談到壽險業在退休和財富管理市場的優勢,除了產品面外,我覺得業務員也是壽險業比其他金融機構更具競爭力的部分。國內財富管理市場起步得晚,像有些銀行理專都還是金融系所剛畢業,訓練1、2個月就開始上線,和資深壽險業務員經歷過多年產品行銷的訓練,以及人生經歷相比,差距太大;再加上幾位在前面都陸續談到業務員的耐心、毅力、主動出擊及專業服務等特質,自然可以提供更貼近客戶需求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