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全球經濟震盪,但台灣卻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四月初時,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全球經濟展望,預估台灣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可望達到四.七%,較去年十月時預測的三.二%,大幅上修一.五個百分點。而日前,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台灣第一季預估經濟成長率,高達八.一六%,創下十年來的高點。
二○一○年的年經濟成長率為一○.二五%,是因前一年基期低,負的一.六一%,相較於此時此刻,去年的經濟成長率為三.一一%,今年還能再上層樓,實屬不易。
經濟學家Michael Mandel說過:「如果科技是新經濟的引擎,那麼金融就是燃料。」從金融服務業來看,就會發現,這個燃料並未完全點燃。
我國金融及保險業名目生產毛額占GDP比重,過去還有七%以上,近幾年來大約都在六%左右,去年為六.七五%,相較於香港、新加坡佔比都是兩位數以上,台灣的金融服務業發展相對緩慢。
所謂金融服務業,包括了銀行業、證券業、期貨業、保險業、電子票證業及其他經主管機關公告的金融服務業。
金融服務業與經濟發展 相輔相成
金融機構主要吸收、募集社會大眾資金加以管理、投資運用,是推動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可以說金融服務業與經濟發展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經濟發展帶動產業對金融服務與資金的需求,進而促進金融服務業發展;金融服務業的仲介功能有利於降低資金供求雙方的交易成本、提升投資效率,進而有利於經濟發展,兩者相互循環影響。
在現代化的經濟體系中,金融體系扮演著資金互通有無的重要橋樑,而其資金融通方式,一般可區分為直接金融和間接金融。直接金融是指透過金融市場所促成的資金融通,間接金融則是透過金融中介所促成的資金融通。
完整的金融體系除了銀行所屬的間接金融/金融仲介機構,還包含直接金融/非金融仲介機構,例如股票市場,股票市場提供上市公司長期又穩定的資金來源,有利於企業擴增廠房、機器設備,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在主計總處公布的第一季資料可以看到,在資本形成方面,對經濟成長貢獻為二.○三個百分點,可見其重要性。
台灣直接金融比重偏低
當景氣好轉需求增加,企業為了擴張會有資金需求,此時可透過直接或間接金融方式籌資,金融活動隨著景氣而活絡;當景氣蕭條需求不振,企業會傾向緊縮降低資金需求,直接和間接金融活動隨著景氣衰退而冷清。
長期以來,台灣的直接金融比重偏低,以央行將金融機構的投資納入間接金融來看,直接金融佔比為一七%,若將金融機構投資納入直接金融,也只到三八%。美國與英國由於金融創新及金融深化程度較高,資本市場較發達,企業籌資以直接金融為主,佔比都是六○%、七○%以上。
若從金融業資產統計來看,銀行業約新台幣五十兆元,壽險業二十九兆元,證券業只有一.七兆元,產險業更是只有三千八百億元,證券與產險業資產一直在低檔,相對渺小,難道他們對資本市場與社會安全的貢獻功能不重要?資本市場籌資功能若不彰,台灣金融服務業如何與世界接軌?
投資理財、財富管理與退休規劃三者合一
今年第三季即將上路的「臺灣創新板」及「戰略新板」,協助資本市場新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籌資、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就是不錯的方向。而在金融業服務板塊上,若能投資理財、財富管理與退休規劃三者合一,也有助健全發展。
若說經濟是一棵大樹,金融就是根,而產業是葉,必須要平衡發展,經濟才會更加蓬勃。健全的金融業對產業平衡發展,以及消費、理財至關重要,長期以來,台灣金融業開放不足,導致國內經濟活動所衍生的金融服務需求,必須由外部金融來滿足,捨近求遠。要提升國內金融業競爭力,開放是最重要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