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日前推動二次金改,喊出「金融機構市占率大於百分之十」的目標,由於求好心切,反引起反效果,只好暫時喊停!不過根據我的觀察,最近從花旗併僑銀、渣打併竹商銀這一波由外資帶動的金融整併風潮,已經算是台灣第3波的金融改革,而這一次的改革相較於前兩次,不但溫和許多,政府也放手最多,因此成功的案例不少。第3波金融改革可以說是由外資點火而起,值得反思的是,台灣金融市場仍存在著「overbanking」(銀行過多)的問題,為何外資還是想買國內銀行?
#@1@#我想,外資相中國內銀行的原因在於:一、認同台灣的景氣中長線仍偏多看待。二、搶占國內財富管理市場:由於目前台灣仍存在遺產稅的問題,越來越多有錢人把錢流到海外,外商銀行藉由全球化據點的優勢,可以幫客戶做好資產管理。三、看好兩岸金融開放的商機,優先卡位,尚未開放前先以服務台商為主。第3波金融改革的重頭戲還有花企、東企、中華銀可能會在6到8月標售,總計90多家分行,現在已確定是各標各的,且東企、中華銀資產分成「good bank」與「bad bank」,其釋出90幾個據點的優點,將引起國內外銀行業的關注。剛被金管會接管的中聯信託更是眾家銀行追求的對象,因為它持有101大樓百分之15的股權,等於僅次於中華開發的第2大股東,還有海外分行及15個分行,對於有意競標的銀行來說,價值相當完整。另外,第3波金融整併也包含了銀行引進策略聯盟,比如日盛跟新生銀、萬泰跟奇異資融、台新引進新橋跟野村......等,透過引進外商銀行的策略,讓國內銀行的發展與架構更能夠與國際化接軌。
#@1@#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一波金融整併由外資點火,肯定也是外資嚐的甜頭比較多,現階段賺的是財富管理以及台商的錢,未來一旦兩岸金融開放,借鏡經營國內銀行的經驗,馬上就能接上軌道,外資選的是雙贏的局面。當然還要注意私募基金的威力,這股錢潮一直在大中華區尋求機會,就算買下國內的金融機構,我認為沒有什麼不好,至少他們會把這家銀行的資產弄漂亮了、賺錢了才會再度脫手,對市場還有股東而言反而是好事。因此我認為,失去競爭力的銀行是不是也可以趁此思考,該不該賣出了?尤其是銀行已經面臨低資產報酬率以及高不良債權,不要謹守於價格,不然到最後可能無法翻身。另外,在賣之前,銀行要整頓一下資產,把自己裝扮得更漂亮一點。第3波金融改革的特色是,政府金融改革越來越尊重市場機制。政府不主導,只是從旁協助,一旦有了這樣的公開透明機制,下一波勢必會有更多的銀行想要求售,因為政府尊重市場,反對聲浪就少,政府要是強力介入,反彈聲音反而更大。像台企銀員工上街頭、彰銀及台新金的爭論,都是併購過程當中不夠透明化,導致市場反彈聲浪過高而失敗,這次政府放手讓市場自由演進,才能孕育出一個又一個漂亮的合併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