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蘭特原油在週一時已經來到73.11美元,以月線來看已經創下近兩年新高,完全無法想像去年四月時,西德州原油一度跌入負油價。
除了原油以外,例如鐵礦砂、銅、黃豆、小麥、玉米、黃金等大宗商品,自去年三月疫情爆發以來都呈現大幅上漲的趨勢。觀察追蹤二十四種原物料價格的標普GSCI綜合指數,自去年五月十二日以來已經上漲了117%(圖一),同時追蹤商品市場期貨價格的CRB指數也上漲了85%,但能不能稱為大宗商品的全面超級循環成型,還需要觀察個別商品的供需條件才能斷言。
價格動能來源一: 需求提升及受限制的供給
先從需求端切入,去年由於疫情爆發,各國政府面對經濟大幅衰退的巨大壓力,紛紛推出規模前所未見的大型財政政策以及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因為消費者無法正常外出購物消費,許多餐飲、服務、旅遊等行業更是受到嚴重衝擊,在經濟學模型中就是需求大幅減少,這會導致整個國家的總產出(Output)下降。
為了填補消費者的消費缺口,政府便成為最大的消費者,回顧歷史,許多的經濟危機其實是因為「市場運作無效率」,白話來說就是想買的人買不到,想賣的人賣不掉,並非真的無人願意交易。如果因為市場無效率而導致經濟崩潰,這真的是冤枉,因此政府此時的角色就像是醫生,要提供藥物治療,讓經濟的市場機制慢慢回穩。
從供給的角度來看,疫情爆發更是讓生產活動近乎停擺,特別是中小企業甚至陷入倒閉危機,全球的生產量垂直下跌。即便到了今日,生產活動都還沒有恢復到疫情爆發前。
綜觀來看,疫苗的出現加上國家力量介入經濟,需求的復甦速度非常快,但生產活動卻無法跟上需求的腳步,從經濟學原理來看,物價必然會上漲,實際上近期所公布的數據也支持上述論點。
以實際的數據來看,二○二○年全球銅礦砂減產四十萬噸,OPEC+每日亦減產超過一千萬桶,美國頁岩油的產量也每日減少三百萬桶以上。所以供給的減少加上需求的增加,供不應求的現象就出現了,造就近期我們觀察到的大宗商品價格飛漲現象。
價格動能來源二: 通膨增溫,避險需求增加
通膨的議題早在二個月前就已在筆者的群組裡跟投資朋友分享過,當時我說通膨會成為接下來市場的重大風險。時至今日,這樣的觀點領先市場,而且能被驗證,這是經過專業學術訓練的成果。
而通膨的形成機制相當複雜,囿於篇幅無法詳述,但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膨對美元的影響,要討論大宗商品時,美元的強弱絕對是重要因素,因為全球大宗商品的報價基本上都是採用美元計價。
當美元走弱時,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就容易上漲(圖二),因為你必須用更多的美元才能買到相同的商品,反之亦然。而目前市場對於通膨的憂慮遲遲未散,因此市場持有大宗商品的部分動機,就是為了要做通膨避險(inflation hedging),大家不陌生的「戰爭時最保值的是黃金」,其實就是這種概念。
因此只要通膨的憂慮存在,美元就不容易走強,連帶大宗商品的避險需求就會一直存在,對大宗商品的價格將能起到支撐作用。
超級循環侷限部分商品
雖然許多商品的價格都在飆漲,但以筆者的觀點來看,只有金屬類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可以稱為超級循環,特別是在鐵礦砂及銅礦砂,由於供給落後需求的滯後性,加上碳中和及綠能議題,離岸風電需要用到的鋼材架構、電網鋪設的銅線電纜,都是很明顯的受惠需求,相關類股的股價當然也值得關注。
想知道更多財經資訊及產業分析,歡迎投資朋友加入我的群組,在Line上搜尋【@920lttev】以及Telegram上搜尋【money17168】,我都會提供最新的分析師觀點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