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科學園區,這個剛滿25歲的台灣科技發展重鎮,這一、兩年,備受挑戰。一方面是南科、中科等新興科學園區競相成立,再一方面,對岸中國大陸積極投入科技產業,引起磁吸效應,使得竹科在面對「前有狼、後有虎」的情況下,產值成長受到壓抑,2005年,甚至出現產值衰退;這一座寫滿了台灣高科技發展奇蹟的科學園區,亟需找出下一個強有力的驅動引擎。值此,新任竹科管理局局長黃得瑞接下轉型重任。去年12月到任的他,出身工研院;黃得瑞除了具有研發背景,又藉由積極成立相關產業發展基金會,活躍其中,拉近與產業界的關係;現在,一肩挑起竹科再一次躍進的擔子,他的竹科發展策略為何?他要從錦囊裡掏出什麼妙計?以下是本刊專訪黃得瑞紀要。
#@1@#《理財周刊》問(以下簡稱「問」):2005年竹科曾經一度出現產值衰退,由前一年的1兆859億元,跌落至9879億元,讓外界不禁為竹科的未來發展感到憂心。產值下滑的真正原因為何?是不是導因於產業外移?這樣的警訊,是否說明竹科的發展已經出現了瓶頸?黃得瑞答(以下簡稱「答」):最近,外界對竹科的發展似乎有所誤解,認為竹科已經開始走下坡,有很多廠商外移等等;我剛上任時,也有人這麼問我。其實,就整體的情況來說,區內的產業發展還是相當有活力的。以去年來說,核定進入園區的申請廠商就有41家,減少的公司約20家,這20家公司中,真正營運不理想的只有5、6家,大半原因是合併,是因為廠商之間相互併購導致家數減少。再以最近1到3月的狀況來說,申請核准進入竹科的廠商有18家,減少的只有4家,再一次解釋了外界的憂心並不存在。問:近來大家對竹科的負面印象,是不是來自產值衰退,跌破1兆元?答:確實是如此。不只在國內,像我前一陣子去美國舉辦招商活動時,也有一些朋友關心地詢問竹科到底怎麼了,為什麼廠商出走的情況這麼嚴重?根據我的觀察,確實不是如此,我想應該要多安排一些演講,向大家說明實際的數字。問:除了廠商外移出走之外,很多優秀工程師被挖角到大陸,你如何看待這樣的問題?答:並非如此。記得有一些廠商向我提到:2、3年前,大概有2、3百位工程師,因為中芯、宏力等半導體廠挖角,紛紛前進大陸;但是,2、3年後,這些工程師又回到台灣。雖然著眼於市場需要,台積電必須去大陸,但是,他們內心還是認為台灣比較有競爭力。就我最近與廠商溝通所得:大約有9成以上的廠商,並不想去大陸擴廠。好比台積電執行長蔡力行,在陳總統到竹科巡視時,就向總統報告過,只要園區有更多土地,不管多少,台積電都願意將它爭取下來;最近,它們好不容易才拿到8公頃的土地,準備蓋一座12吋晶圓廠,如果,有30公頃,我想他們也會申請取得並善加運用。
#@1@#問:剛才你提到區內有新進及退出的廠商,從這一進一出之中,其實已經可以看出產業轉型的軌跡。目前,新進的廠商,多屬於哪些產業?答:最近新申請進入園區的,大多是以IC設計公司為主。IC設計,尤其是從事把諸多功能作在一片晶片裡的SOC(System on Chip;晶片系統)業者,反而是台灣發展的下一個重點;因為,晶圓代工台灣已經是第一了,但是,IC設計部分,卻還有很強的成長動能,如聯發科、聯詠、智原、創意等,表現都不錯;目前,台灣的IC設計產業也在全球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市占率約17~18%,我們希望它很快就能衝到40~50%。在政策上,我們也會全力朝此方向推進。目前,園區有個矽導竹科研發中心,約有1萬坪的土地,將鼓勵廠商進駐。問:矽導計畫,應是由交大前校長張俊彥發起的?答:對的。原來是飛利浦的廠房,去年8、9月竹科管理局接手,我覺得這塊地非常適合讓IC設計業者進駐;因為,它的產業型態不需要太大的空間,所需人力少者幾十人,最多100~200人,所以,那裡至少可以容納40~50家廠商。問:所以,我們可以說竹科下一階段的產業發展重點就是IC設計嗎?答:它絕對是一個重點。
#@1@#問:除了新進廠商之外,那些退出的廠商又多屬於哪些產業呢?退出的原因,是產業沒落了,還是個別公司的發展問題?答:我認為,大多是個別公司的問題,像博達,和產業因素比較沒關係。當然,也有一些產業,如監視器、掃描器等,因為成本考量,只好離開竹科。問:竹科仍需再向上成長,你認為,新的成長驅動力會是什麼?它會是來自於新的產業發展動能,還是既有產業內的質變?答:有時新產業,確實會興起一時的風潮,也可能是未來的重要趨勢。像最近,引起大家熱烈討論的太陽能光電,包括太陽能、氫燃料電池等等;在這個產業風潮下,確實也拱出了像茂迪、益通等股王;但是,它卻不是人人有獎,多數廠商並沒有賺到錢,苦撐未果後,還是倒了。問:不少廠商爭相投入太陽能產業,應是它具有的想像空間吧?答:確實是。因為,以實際成本與銷售的價格來說,太陽能並不是個能夠獲利的產業,畢竟,是靠著各國的政策補貼,並非本業有利潤。當然,只要石油價格繼續維持高檔,更多國家政策投入,能源產業會賺錢;只是,目前這麼多家廠商投入,是不是每一家都能賺錢,那就不一定了。問:那麼,園區成立進入第26年,下一波的發展重心為何?答:現在,我在科學園區推動幾個計畫,要再為竹科創造下一個輝煌的10年。最近,就把一些標準廠房設計為創新產業研發中心,讓更多中小型的廠商,尤其是重視研發與專利的業者得以進駐。比方說,有一家米輯科技,手上就擁有1、200個技術,現在,已被仁寶集團的飛信半導體併購;他們擁有的技術與專利,即可授權給其他廠商,藉此收取權利金。
#@1@#問:這是一個很好的商業模式,值得大力推廣。答:事實上,現在竹科已經有很多公司都走向矽智財交易中心(IP Mall)的商業模式,如智原、創意就是很好的案例。我認為,竹科的廠商都要重視專利、重視附加價值。問:你的意思是:竹科不再單純的追求產值,而是要進行產業內涵的調整,並強化體質?答:沒錯,就是調整竹科廠商們的體質,並非只是一味地找新產業。問:有哪些新的政策,可以支持廠商調整體質呢?答:現在,先以推動創意產業研發中心運作,讓廠商們重視專利開發與應用;接下來,也會引進科技法律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等,建立起整體配套環境,使得我們的企業也可以向其他國外業者收取權利金,並非只是替外商代工。為什麼過去台灣廠商不太敢打品牌,就是因為怕碰上專利權的問題,而習慣讓外國大廠來承擔,自己只做代工,就不用碰上專利權問題的侵擾,但這樣的作法,也代表著相對利潤減少。反之,只要我們擁有自己的專利,台灣業者就可以打自己的品牌,如此,才能提高利潤。像我們推動的IP Mall,就是要利用這個設計平台,讓中小型廠商都能夠參與;同時,在擁有專利後,就不怕對手的專利控訴,自然可以強化競爭體質。問:談到專利,這幾年台灣已有不少廠商像是台積電、鴻海,以專利作為商戰的利器,擺脫過去只能被動防禦。你認為,在專利發展策略上,台灣已經可以反守為攻了嗎答:確實,台灣已經漸漸在專利上擁有主動攻擊的實力,就算收不到權利金,也能換回許多交互授權的技術。前一陣子就有一家公司,雖然被對手控告專利侵權,但這家公司結合另一家台灣公司的專利,攻擊對手,最後,促使對方不得不和台灣廠商交互授權,因而免去高額的索賠金。問:不論是調整產業體質,抑或是強化專利發展策略,人才還是最重要的基礎。不少廠商抱怨人力不足的問題,你有解決的良方嗎?
#@1@#答:目前,竹科廠商欠缺的人力有兩種,一種是碩士以上的高階人力,另外一種就是專科、高中學歷的技術人員。竹科管理局已經展開一連串的產學合作計畫,鼓勵廠商到學校贊助碩士或博士班的學生,畢業後,可以快速和產業需求接軌。我們也透過清大、交大設立的國際人士碩、博士專班,讓泰國、越南、東歐等國家的優秀人才前來就讀,並讓廠商們認養,讀完書,就到廠內工作兩年。至於技術人員的部分,我們鼓勵業者提供技術學院學生工讀的機會,一畢業,就能在竹科找到工作。別以為竹科不需要外勞,這是錯誤的認知;因為,竹科是24小時工作的地點,許多本地人都不喜歡上夜班;如果,業者若欠缺外勞支援生產需求,就會逼著廠商出走。問:你不斷提出改變、強化竹科廠商體質的看法;是不是未來竹科發展的評估指標,也應該有所調整?答:和中科、南科比較起來,竹科受限於腹地,在總產值的提升上,確實有困難;因此,我希望未來評估竹科的績效指標,不再是以追求產值為唯一目標;你看,兩兆雙星中的面板產業,雖然營收已經破兆,但廠商究竟有沒有賺到錢?就是一個大問題。我希望未來竹科不單單在產值上要有所表現,更重要的是:廠商們的獲利率以及附加價值能否提升,包括專利數量,以及專利的應用程度,都該列為評估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