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世界的銀行業多年陷入一個迷思,認為銀行規模愈大,成本效益就愈高;市場占有率愈大,品牌就愈響亮。因此過去幾十年,循環出現銀行整併風潮。最近這波風潮再起,英國巴克萊銀行在2007年4月以670億歐元收購荷蘭銀行;不久,法國最大的巴黎銀行與興業銀行也在6月傳出即將合併,理由是為了對抗歐盟最大的匯豐銀行。本書作者史萊格(Alfred Slager)研究8大國家的45家世界超大銀行從1980年到2004年的發展模式,從實證中得出幾個結論。第一、不是大就美;第二、要看你與誰合併,有的併購能互補產生綜效,有的扞格不合獲利慘跌;第三,要看併購的時機,地緣、人文與經濟周期以及本身的管理模式都影響國際併購的成敗。
#@1@#隨著地理與法規的疆界消失以及資訊科技的快速發展,所謂的銀行策略其實愈來愈像是國際銀行策略。對銀行經理人而言,未來的好壞更加倚重海外的銀行業務。全球25大銀行有9家的海外業務大於本國業務,10年前這是英國渣打銀行獨有的現象。銀行與海外銀行市場的互賴性大幅提高,跨國併購件數日增。世界25大銀行海外的資產總合超過10.2兆美元,僱用了91萬6千名員工,2004年帶進銀行總收入的36%。銀行業最新的國際大事是西班牙土生金國際商業銀行(Santander)(譯注:Santander在台登記的就是這個有趣的名字)收購英國儲蓄銀行──阿比國民銀行(Abbey National),或者是荷蘭銀行(ABN AMRO)買下安東維尼塔銀行(Banca Antonveneta)。而義大利聯合信貸(UniCredito)銀行收購德國老舊的裕寶銀行(Hypovereinsbank),看上的是裕寶分布在東歐與中歐夢寐以求的分行網(譯注:2007年國際銀行業的最大收購案是英國巴克萊以670億歐元收購荷蘭銀行)。最大的銀行一向受惠於國際銀行業務:歷史多次重大事件銀行都介入其中。著名事件有:15世紀富格斯家族(Fuggers)根本就是歐洲皇室的金主;密斯與哈波銀行(Bank Mees &Hope)為富通銀行(Fortis)的前身,借錢給美國政府收購路易斯安那土地。摩根大通銀行的前身資助美國南北戰爭。19世紀末,歐洲銀行追隨其政府擴大殖民地的野心,而在海外廣設分行。但我們究竟對國際化的效果知道多少:世界最大銀行追求的是哪些國際策略模式?這些策略對銀行獲利、穩定經營與股東效益帶來多少好處?同時,國際化策略確實能保證未來的成功?
#@1@#雖然銀行界相信大就美,但實際的情況並非如此。花旗、荷銀、匯豐、渣打因為國際併購成了大贏家,但美國銀行(BOA)、日本住友銀行、法國里昂信貸、英國霸菱銀行都是在盲目擴大浪潮中或者慘賠、或者遭到收購、或者滅頂。這些例子眾多,但多數銀行業者依舊相信數大就是美。本書有心對此迷思提供一個客觀的解析,讓事實呈現真相。作者提出三問。第一、世界最大幾家銀行採取的是什麼樣的國際策略模式?第二、此些策略到底帶給銀行獲利、穩定經營與股東績效哪些好處?第三、在短暫的未來,成功的或困境中的銀行其國際化的主旋律為何?作者發現這些世界最大銀行擴大規模的模式可分成五型:加速型、溫合型、退出型、站穩型、自毀型。自毀型銀行的特質就是大規模展開海外擴張工作,但收購進來的業務管理失當,或與銀行的整體策略扞格不合,銀行必須大幅重整,一段時間後便放棄海外業務。從過去來看,因為國際擴張而獲利的是站穩型策略,這種銀行極早便展開國際擴張業務,並且發展出一套靈活的組織架構,能兼顧國際與本地銀行業務,並且投入長遠的發展計畫。而退出型也不遑多讓,這種銀行一旦發現海外擴張不利,立即收兵改投入國內市場,如美國銀行、巴克萊銀行、西敏寺銀行。
#@1@#在這25年的研究期間,站穩型與退出型銀行的股東回報率是加速型的5倍,每年多出7%的回報。在另方面,既未持續加大國際化業務(溫和型銀行)或者加大腳步的銀行(加速型銀行)其股東報酬最低。因此作者認為,未來10年可以投資的是站穩型與加速型銀行。為什麼過去績效極差的加速型銀行(如德意志銀行、瑞士信貸、瑞士聯合銀行與西班牙土生金國際商銀)也在未來看好?理由是這類銀行在1990年大幅擴張國際化業務,到了新千禧年他們就像是1980年代初的站穩型與退出型銀行。他們要不就是找到適當的組織結構讓國際化帶進獲利,要不就得放棄一些業務,重新以本國業務為重。不管做何決定,加速型銀行的股價都會上漲。本書針對銀行與金融專業人士,對於影響他們行業未來的重大發展,他們想要宏觀的了解,並有心了解銀行國際化的策略意涵。本書也提供銀行分析家一些深入理解,他們想知道什麼能提高銀行的價值與績效。
#@1@#1. 美國與歐洲在放款、證券交易、財務顧問或內部作業都十分相似,善用規模經濟的優勢乃明顯誘因。2. 在顧客所在的位置提供服務可強化關係,亦能長期獲利。3. 通訊技術提供了工具和資源,當荷蘭客戶走進他的銀行——開在米蘭的分行,接待他的經理只要動動手指敲敲電腦便有了客戶資料、銀行產品以及其他服務,讓客戶真正享受全球性的服務。4. 此外,海外銀行業務應該也能調和經濟周期的高低起伏作用,美國與德國的銀行市場有不同的信貸周期,結合二者可以讓獲利更平穩、可以減少為壞帳準備的現金,到最後還說不定能提高銀行的市值。5. 在好幾個市場同時作業能促進銀行成長,可以引進新產品給海外市場或提供海外金融產品給本國客戶。
#@1@#主管機構雖非次次有意,但卻經常促成海外銀行業務的成長。英國央行有意讓倫敦成為金融中心,允許境外銀行業務在倫敦成長。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限定利率而約束了放款業務,無形中把美國的銀行推往倫敦,將龐大的投資銀行業務與技術基地移到霧都。銀行設於海外有時會觸及客戶、主管機構以及反對全球化者的敏感神經。1997至98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外商銀行被視為風暴的推波助瀾者,不信任感並非完全空穴來風。國際銀行業務的興起時間,在過去數十年多次與「全球」股市崩盤發生的時間接近。整個1980年代許多銀行的厄運,多半受低度開發國家出現危機又無法償債所波及,以美國與歐洲銀行受害最重。
#@1@#1990年代以1995年霸菱(Baring)銀行的破產最為嚴重,這家英國老字號銀行因為在新加坡失控的衍生性產品業務而違約。利用海外銀行業務尋求擴大資產的種種不光彩的作為,讓法國里昂信貸銀行(Credit Lyonnais)損失慘重,就是因為管理國際擴張策略失當,該銀行的重整造成納稅人1000億法郎的損失,占法國1999年國內生產毛額的1.2%。國際銀行業務與國際公司關係也變得更加錯綜複雜。在假帳風波中,最大的銀行當時也某種程度涉案。緊接著義大利食品公司帕瑪拉(Parmalat)倒閉,世界最大的幾家銀行都參與其中,提供貸款並為其量身訂做融資工具。但在另一方面,監控機構關心的是系統風險,制定國際規範架構,即巴塞爾協議(Basle framework),這是少數調整成功的案例之一。除了「定期」出現的金融危機,國際銀行業務耗費許多精力以求穩定海外銀行市場,尤其是新興國家的市場。像荷蘭銀行、匯豐銀行或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有意長期經營這些國家的市場,引進新的金融產品與其他金融創新措施,以期更完善地服務客戶需求,除了強化競爭之外,同時也提高了銀行業務效益。整體而言,研究顯示,他們能促進經濟成長。最後,國際化對銀行是項重大的挑戰,各家銀行必須在不同區域與服務上同步競爭。匯豐在美國東北部與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在門市業務上廝殺。在英國這是更高層次的競爭,它與巴克萊銀行(Barclays Bank)在資本市場與資產管理的領域上一較高下。匯豐則在巴西與荷銀、在法國與法國巴黎銀行激戰。在美系銀行主導下,把錢借給新興市場。放款金額逐增但模糊了日益惡化的經濟失衡,在1981年當拉丁美洲國家違約還款才暴露了這問題。銀行的國際化成了世界性議題。國際貨幣基金以重建貸款援助這些政府,處理斷頭的銀行以及陷入困境的資本市場。放款銀行的政府,尤其是美國,需面臨本國的潛在危機,因為新興市場的損失要由母國的大銀行吸收。
#@1@#銀行的國際化並非新現象。1913年全世界約有2600家海外分行。當時的主要因素就是殖民,這些分行80%都是英國銀行的分行。在拉丁美洲,外資銀行的股份占了銀行資產的1/3,在南非、土耳其或中國則占了一半多。摩根銀行的金融帝國起於一個來自英格蘭資助美國南北戰爭的夥伴。隨著時間的推進,金融工具的創新以及顧客逐步成熟,表示國際銀行業在改進銀行業務與顧客關係上有了重大改變。目前銀行的國際化與過去有何不同?以及為什麼值得研究?主要的理由是銀行介入國際的金額遽增。30家最大銀行的海外資產占總資產之比,從1980年的35%增加到2004年的41%。然而,30大銀行海外資產的絕對規模從1990年的6500億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10兆2000億美元,成長了16倍。海外的業務重要性日增,正在進行國際化之銀行的本國獲利與穩定都受到影響,地主國的經濟也受到重大影響,不論是正面或負面的。
#@1@#對多數客戶與銀行產品而言,並無所謂的「全球銀行作業策略」,但它是1990 年代銀行經理人的口頭禪。筆者認為國際化應被視為單獨的策略決定。了解國際化的發展與策略選擇,同時明白在不久的將來最成功的策略會是什麼,才能成為銀行管理學中一個有用的研究領域。哪些策略成功是因為實施後國際銀行業務更具競爭力?這些策略在不久的將來依舊管用?事實上,沒有一種策略能普世皆準。筆者著力於本書的宗旨是讓決策流程一目了然,同時銀行在國際銀行作業中如何重新思考自我定位。書中有6個重要發現交替出現。
#@1@#1. 銀行作業的國際化就絕對數字有大幅增加。但在與本地業務相較時,外國業務的相對成長就小多了。筆者做出一個國際化指數,發現在1980到2004年間,國際化若從數值論,可說大幅地增加。但國際化相對的程度自1995 年起只能說是相當地成長。平均來看,36%以上的收入來自海外。2. 個別國際化模式彼此差異懸殊。本次研究發現共五大策略。
#@1@#加速型(accelerating):國際化業務快速增加;這種銀行海外業務多於本國。驅力來自本國市場小而限制重重,有心擠進國際大銀行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