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來為疫情所苦,導致貨幣下降匯率上升,反觀歐美市場因疫情緩解,造成需求報復性成長,又由於中美處於抗爭狀態,使得以美國為核心的產業鏈重組,企圖擺脫中國在產業鏈中的角色地位。台灣處於如此地緣政治系統之中,成為歐、美、日體系的經貿科技夥伴,獲取更多的技術研發移轉,當然也獲取了訂單,所以目前是台灣企業接軌國際轉型的最佳機會,且中國市場並未與台商交惡,相反的希望台商進入中國內需市場,與其共同合作創建新品牌定位。
積極轉型 運用電商進行跨境移轉
另外政府既定的南向政策,也讓台商的製造及市場擴及東南亞,是故台灣擁有美歐、中國、東協許多經濟體的歡迎,解除疫情嚴峻狀態強化產能及轉型,積極運用電商開始跨境移轉,是當前最要務的關鍵。
現在的中美關係像是一戰或二戰前局勢,只是想借鑑歷史去解釋當今的狀況,但即使有相似之處也不見得就會有相同的發展。如果關係繼續惡化下去,將面臨的是無法想像的第三次世界大戰,是經濟戰也是科技戰,對人類帶來的影響是巨大且險峻的。最終的問題是美國和其盟友是否能和中國就新的全球秩序達成共識,期許兩大強國能夠以更加遠大的世界和平與繁榮為目標,各退一步互相妥協創造雙贏局勢。
如今的中美矛盾並不是一種相互的矛盾,比如在市場爭奪上,中美完全不同的經濟結構意味著兩國根本不存在爭奪市場和原材料的問題,美國本土中低端工業品市場是美國自己主動放棄的,中國只是根據市場的客觀規律填補了這個空缺而已。即便美國真的將中國資本全部趕跑,那也只能是由印度、東盟等外部資本繼續進行填補,美國自身在客觀規律上也根本不存在重新「奪回」的可能。
隨著全球資本主義產業鏈推動的全球化進展越來越深入,一戰前那種完全排他性的壟斷資本已經不會再出現,各大經濟體都需要別的經濟體來填補自己的不足,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由此進一步在國家利益層面讓各國形成一種彼此「均勢」的格局。
過去英國壟斷原料市場,美國因具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實行貿易保護主義,德國和日本則因國內市場狹小無法發展,最終選擇擴張,成為過去引發世界大戰的原因之一。套用到當代,中國漸漸壟斷製造業,美國則實施保護主義。
如今美國勢力被削弱,新興國家經濟體崛起,足以挑起競爭讓歐美警惕產生危機意識,產生競爭心理,惡化市場貿易。但不同的是,過去戰爭是帝國主義具壟斷資本且排他性,這樣的情形在二十一世紀不會再現。二十一世紀由於運輸、科技的提升,形成地球村的產業鏈,大部分國家都仰賴跨國貿易,來填補自身經濟體的不足,形成唇亡齒寒、彼此無法分割的產業鏈。
美國大選前在美國紐約召開的聯合國大會成為中美緊張局勢的戰場。時任美國總統的川普在發言時表示,中國應該為新冠病毒蔓延全球負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則說,中國無意與任何國家冷戰。今年的聯合國大會主要以連線方式進行,也意味著各國元首及代表團無法面對面交流。但即便缺失了現場的辯論交鋒,中美兩國之間的火藥味依然蔓延。近期中美關係跌至建交四十多年來的歷史冰點,在科技、教育、貿易等多方面互加限制。
美中兩國從接觸走向對抗並非一日之寒,加之疫情與大選因素,兩國關係似乎正邁向失控狀態。但是在經濟上卻像怨偶般無法切割,只能思考著如何競合共存於世界市場之中,中美後續勢必仍需走向競合之路,成為經貿科技等兩個最為強大的經濟體市場。
創建品牌知名度 打進國際
綜上所論,台灣處於中美爭端的重要位置(地緣區域的關鍵角色),是故台灣業者在這樣的狀態下,可以利用歐美日產業鏈重組的機會將企業升級轉型。另外利用與東協製造夥伴及中國的惠台策略,將轉型成功的優質技術及商品進入東協及中國龐大的市場,目前政府也積極輔導媒介許多跨國大型電商,外貿協會也積極舉辦線上數位採洽會,就是希望將台灣商品外銷國際,所以企業應該掌握這樣的狀態及機會運用虛擬社群自媒體創建品牌知名度,並連結海外貿易夥伴,無論是微型或中小企業都能在低成本條件下,進行海外跨境交易移轉,助力台灣企業品牌在海外國際市場上擁有高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