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一個剛從交大電子所畢業的學生,面臨2個工作選擇:一個是主機板大廠、股價才剛創下歷史高價890元的股王華碩;一個是成立才沒多久、很多人連聽都沒聽過的IC設計廠聯發科,如果是你,會選擇哪一個工作?相信多數的人都會選擇華碩。畢竟,在當時,那是「有名又有利」的安全選擇;偏偏就是有一些「傻子」,可能因為興趣、志向,在親朋好友都不支持的情況下,選擇了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聯發科。沒想到,過了10年,這些曾被認為是傻子的人,身價已經上千萬,甚至上億;華碩呢?股價早就跌破百元。
#@1@#只不過是10年的時光,不同的選擇卻造成身價10倍以上的差距。關鍵就在於「分紅配股」,它猶如一部百萬富翁製造機,打造出一個個「科技新貴」,形成另一個台灣奇蹟。想想看,多少人可能奮鬥一輩子,都達不到「年薪百萬」這個夢想;但是,不少科技業的工程師,在工作2年後,就能夠躋身百萬年薪之列。特別是現在的薪水調漲幅度普遍趨緩,倘若在一般金融、服務業,即使年薪14個月,想領到百萬年薪,多半還是得工作6、7年以上,月薪達到7萬元左右,才有可能成為百萬俱樂部成員。以台灣的外商科技業來說,一個年資5年的工程師,因為外商沒有實施分紅配股,即使本薪達7、8萬元之譜,年薪14個月,總計也不過百萬元左右;但是,若在台積電工作,第2年就可能破百萬;做滿5年,年薪也許早就超過200萬元。這樣的薪資結構,也造成了台灣科技業迥異於金融業、製造業的就業生態:當MBA的畢業生多以外商如花旗銀行、P&G為第一志願時,卻很少會有理工科系的碩士生將外商科技業列為優先選擇。
#@1@#到底科技業的百萬年薪是怎麼來的?以一個剛畢業的國立大學碩士生為例,薪資結構可大致分為「本薪」、「獎金」、「簽約金」、「分紅」等四大部分。其中,本薪的範圍約在3.5~4.4萬元之間,超過4萬元就算是中高水準了;獎金則包含年終獎金(多數為2~4個月)、產品獎金、三節獎金,各公司發放水平不同。換句話說,假如只看本薪與獎金,科技業的薪資水準與一般行業相比,頂多只能稱為「中上」;真正的差距關鍵在於「簽約金」與「分紅」這兩項台灣科技業的特有產物。在簽約金的部分,以社會新鮮人來說,範圍以3~7萬元之間居多,能夠拿到10萬元以上的人相當少;也有不少公司是根本沒有提供簽約金。不過,等到有了工作經驗後要跳槽,簽約金就可大可小了,舊東家可能願意開出百萬以上的簽約金來挽留你,新東家也可能開出相近的條件挖角,重點就在於「能力」二字。
#@1@#至於員工分紅,通常需工作滿1年以上才能開始領。員工分紅其實跟股利相似:前提同樣是「有獲利才有得發」,方式同樣可分為「現金」與「股票」。每年股東會上,公司會於提案中宣布當年度盈餘及資本公積轉增資之股數,並註明其中屬於員工紅利轉增資的股數為何,再交付股東表決。每個員工可以拿到多少張分紅配股,大多是依照年資、職級而定。職級越高,所領張數自然也越多,因此,嚴格說來,用「員工紅利轉增資股數」除以「員工人數」所得數目,作為每個員工所能拿到的股數,這樣的算法並不精確;因為有的人可能只領2張,高階主管卻可能領數十張。圖2為2006年市值前5大公司,平均員工股票分紅的狀況;其中,只有市值排行第3的中華電信沒有實施員工分紅配股。以2007年10月15日收盤價計算,在市值前5大企業中,平均員工分紅配股金額最高的是聯發科,折合市值約830億元;其次分別為鴻海、台積電、友達,衝浪產業的錢景的確不差。
#@1@#就算只是平均數,還是令人艷羨。以聯發科來說,去年度的員工分紅為股票2.06萬張,現金9.75億元,單以去年度員工人數約1400人來說,每人平均可拿到14.7張股票,與約69萬元的現金紅利,以聯發科股東會當天收盤價509元計算,總計約合800萬元。即使不以聯發科這類高股價的公司當例子,以中等表現的公司來看,倘若股價50元、每年領10張股票,第一年的年薪為本薪(4萬×14個月)加上簽約金3萬元、績效獎金2萬元,總計為61萬元;第二年開始配股,年薪為本薪56萬元,加上分紅配股50萬元(50×1000×10)、績效獎金4萬元,合計約110萬元;第三年之後,若公司股價波動不大,則每年年薪大約固定增加50萬元,若公司股價上漲,那年薪的漲幅極有可能呈現倍數成長。這也是為何即使同樣都是分紅配股,當公司股價只有10、20元,不免令人覺得宛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但當公司股價漲到100、200元,根本就是1張抵10張。
#@1@#股價的懸殊,來自產業前景的差異。回到一開始的例子,華碩跟聯發科絕對都是好公司,但兩者的產業背景、獲利結構大不相同;華碩雖為主機板龍頭廠商,但當主機板市場趨於飽和,縱使身為龍頭廠,也只剩下微薄的獲利空間;而IC設計產業,一方面奠基於台灣深厚的半導體產業鏈基礎,二方面應用領域廣泛,只要研發能力夠強、上市時間夠迅速,對手就很難構成威脅,這正是所謂「前景等於錢景」。反過來看,「錢景等於前景」嗎?這卻不盡然。如果只向錢看,忽略了未來發展潛力,很容易就被「套牢」;以最普遍的國防役為例,一簽約就是4年,假如簽約時正逢公司股價來到高檔600元,但是,後來卻每況愈下,年年腰斬,縱使仍領到股票,卻已經嚴重縮水。至於員工分紅費用化之後,科技新貴是否也即將消失?業界認為將朝向兩極發展:有能力的人,仍可做科技新貴;能力不足者,公司會把錢花在刀口上,配股不再是「統統有獎」,這群人是否還保住百萬年薪,就很難說了。因此,「前景」加上「能力」,才能擁有好「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