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低生產成本,一直是企業的最愛。所以,幾乎國際級的大企業,為了管控成本,都把工廠設在大陸,更從過去的沿海地區慢慢轉進內陸,大陸儼然是世界工廠,現在想要找到產品上沒有印著「Made in China」的,還真是不多。
#@1@#隨著中國大陸經濟起飛,世界工廠的概念雖然仍為許多企業帶進亮麗的獲利,例如大家常提起的部分傳產類股──紡織成衣、塑膠加工等中概題材等,但華頓投信投資長楊師銘認為,這些概念股,都有些「過時」了。因為大陸的生產成本隨著經濟發展日漸墊高,這些產業獲利的成長性開始趨緩。而接下爆發性成長棒子的,會是以基礎建設和食衣住行育樂等消費內需概念的類股,或許可以稱其為台商西進獲利的第2階段。就食衣住行的概念來說,中國大陸13億的人口,無疑是最大的消費市場。而台資企業走過了10年「鴨子划水」式布局大陸的階段,來自大陸獲利開始攀升。因此不難看到國內的食品飲料大廠,如統一;打算將旗下的紡織、成衣,結合百貨通路,進軍大陸消費市場的遠紡;從代工國際品牌運動鞋到開創起自有通路的寶成;看上大陸基礎建設及住屋需求提高而西進的台泥、永大和中釉;長年經營自行車業及車胎的龍頭,如巨大、正新等個股;還有無法明確歸類在食衣住行的量販通路業的大潤發等。在「內需市場」效應下,獲利和股價都跟著水漲船高。
#@1@#而在這麼多的中概股中,應該怎麼挑選合宜的標的?楊師銘建議,並不是在大陸市場布局比較久的企業,就一定可以投資,還是有些進入大陸市場多年,近期卻開始走下坡的公司。所以投資時,首重股價的評價。只要是股價淨值比較低,且有起漲的趨勢,EPS也有明顯的成長性,而且在EPS中有1/3的穩定獲利是來自於大陸,就是不錯的標的。楊師銘表示,大陸的基礎建設和內需市場都是一種長期概念,會持續進行,像大家常聽到的奧運、世博會等,都只是短期、區域型的加強建設,以大陸這麼大的經濟腹地和人口來說,需要很多的建設。就目前來講,還看不到它的終點在哪裡,而發展趨勢也才剛從沿海開始往內陸延燒而已。
#@1@#然而,只有傳產類股才叫做中概股嗎?過去,市場上談起中概股,都是重傳產輕電子,就算把部分電子股,冠上中概的帽子,頂多也是把它看成「世界工廠」概念,覺得大陸對電子業的效益,單純就是cost-down的功能。但楊師銘覺得大家不妨從消費性電子市場,重新看待「中概」的定義。以手機為例,由於白牌手機(指沒有任何品牌的手機)盛行,使得大陸幾乎是人手一機。而促使大陸手機業蓬勃發展的推手,就是台灣的IC設計龍頭聯發科。聯發科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使當地中小型的手機廠商找到了生存的空間,讓諸如諾基亞、摩托羅拉、索尼易利信等一線手機國際大廠,無法在大陸複製如同其他市場的高獲利及高市占率。因此,即使聯發科沒有直接走內需市場,但仍然受惠於內需市場的成長。換句話說,在大陸PC市場熱絡時,雖然大陸民眾買的是國有廠牌──聯想,而非台灣的產品,但受限於技術,聯想的產品還是不可避免的要交給鴻海、華碩等大廠進行組裝,因此台灣的ODM及OEM等相關廠商,就如同聯發科一樣,也能間接吃到內需市場。
#@1@#當你打開手機或PC,裡頭都是台商的產品。尤其,使用電腦是會上癮的事,人們一開始可能買普通的電腦,3年後換電腦時,一定會換比原來更好的。楊師銘預言,目前大陸的PC市場是全球第2,預估在3年內或更短的時間,將躍升第1。如果以這個角度來看,當大陸站上電腦等3C產品世界最大的市場時,以資訊代工產業為主的台資企業,自然也能有高獲利,那麼誰敢說電子業不是中概股?不能吃到大陸內需市場?而且,由於內需市場的中概股,目前都是股價的獲利高,未必是實質的獲利提升。楊師銘指出,如果仔細去看一些中概股的股價和本益比,就不難發現,傳產型的中概股在今年以來,股價漲幅上比電子型中概股多,但今年的EPS預估值,卻是電子高於傳產,而且本益比上也是電子股比較便宜,這不只打破了很多人認為「中概=傳產」的概念,也提供了一個討論的空間──為什麼同樣是中概股,傳產股就比電子股貴?除了眾所周知的內需概念外,楊師銘認為,對台商來說,還有另一股潛藏的龐大商機,可稱為台商西進獲利的第3階段。也就是利用大陸市場優勢,幫自己獲得更多資金募集的機會和相關的商機。而且在籌資的過程中,會有股價跟著水漲船高的附加效應。
#@1@#例如,大陸為了引導資金外流,不要過度集中炒作上海A股,使風險性增加,於是成立QDII機制(也就是同意內地的投資者,可以前往海外市場投資),核准3百億元美金可以到香港去投資。美金3百億元折合約台幣5兆,這個數字對於香港資本市場來說,不算很大;但對台灣來說,只要有1百億元美金可以流到台灣,對台灣經濟的幫助就會很大。至於這個所謂第3階段的利多,何時會浮現?10月4日剛慶祝成立50周年的大成,就是一個實例。大成食品目前在大陸的獲利是相當穩定的,近3年的來自大陸的EPS都是1~2元左右,可有是一半左右的獲利都是大陸的貢獻,但它的股價卻一直沒怎麼動。主要是因為小雞養到大雞可以賣錢,大約需要4個月,所以產能不可能無限擴充,再加上大陸每3~5年就會有一次禽流感,使得大成營收受創。不過,當大成食品把它大陸股份的60%,拿到香港掛牌的消息一出,台灣母公司的股價便從12元一路飆升到60元。除了大成之外,更早之前鴻海集團的富士康、友達集團下的達方,也都是這樣的情況,近期更傳出統一也想到香港掛牌。不過,以目前的形勢看來,能享有第3階段好處的,只有大集團。雖然,享有第3階段好處的企業在中概股裡,並不算多,但楊師銘認為不妨及早布局,投資時各配置50%在處於第2階段和第3階段的台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