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師基金會鼓勵大家,若遇事焦慮或陷入人生低潮時要懂得尋求管道,能勇敢求助就是一個健康的行為。圖左為理善國際關懷協會執行長林鳳。
人生困境有時非一己之力可解決,要練習適度接受現實問題,或開始去思考並學習新方法,將有助於解決所遇狀況。張老師基金會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求助管道之一,現任執行長涂喜敏與主編萬儀說,基金會為何叫做「張老師」?其實並非創始人姓「張」,也非為了紀念某人,主因張字義代表開啟、拓展、長遠之意,且弓長張好念備感親切;而「老師」以傳道、授業、解惑為職志,所以定名為「張老師」。
學習轉念 正向傳播
每個人有自我標準的做事原則與作人態度,但若屬超完美主義採高標準,將會給自己太大壓力極易焦慮,若沒做到位則痛苦沮喪或不放過自己,甚至可能出現憾事令人遺憾。
人生功課需要學習放下,努力過後就不要為難自己,因為世事不可能永遠一百分,且事實上自以為的百分價值,在他人眼中可能是一文不值,所以任何計畫要保留空間不要一成不變,若沒彈性而自我設限將累死人,因為我們永遠管不了別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若保留彈性空間給彼此,則處事會更順暢圓融自在。
然而不焦慮要改變自我有時並非易事,要如何不停留原地走向陽光呢?所以基金會的創辦理念,積極協助當事人能夠轉念,學習方法然後去行動,經過陪伴與一段時間練習後,自然而然就會看到結果,跳脫當下谷底讓自己開心。
涂喜敏說希望透過傳播的力量,傳播正向、傳播健康、傳播助人訊息,散播好的影響力與正向的感染力。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鼓勵大家若遇事焦慮能尋求管道,能勇敢求助就是一個健康的行為,能多聽專業建議並學習方法,量力而為、盡力而為、保有彈性,就算關關難過但相信能關關過。
人生導師 全人服務
最早期張老師是為服務青少年,因這階段需導師指引方向走出迷惘,所以過去使命口號為健康青少年,社會新希望;現今辦理心理輔導健康教育、結合資源培育人才、激發潛能適應能力、研究發展與國際交流等等。提醒家長不要跟孩子情緒對抗,要了解照顧他們心情,去觀察習慣並同理感受。
至今張老師已五十二歲了,服務對象從青少年到家庭的全民心陪伴,內容多元從心理健康到社會融合,其中點點滴滴微不足道的事,在當事人心裡都可能烙下感動或啟蒙的種子。
在數位疏離的環境下,自我覺知並傾聽感受,將心比心能有效溝通。例如語氣要嘗試讓當事人說出理由,逐漸培養良好的關係;若有負面情緒,要練習紓壓調整呼吸,要培養習慣有安心感,給自己鼓勵打氣等。
萬儀說疫情經歷使生活增添變數,如何安定己心穩定生活,是張老師文化跟張老師基金會在未來持續努力做的事情;近期推動線上讀書會,課程可直接互動分享感受,透過雲端學習與實體出版,在心理健康有更多元服務。
快樂分享 憂愁分擔
性格和習慣可透過學習來改變,例如易焦慮者若透過階段性、計畫性學習,將可增進內在勇氣與能見度,快樂會感染常說開心事會更開心,而憂愁把它講出來就是壓力釋放,兩者都是心理健康概念。張老師雖不是生命線,但始終如一做有品質的陪伴工作,人生若有時不得其法而陷入低潮時,若有需要張老師就在你身邊,電話直接打1980一就幫你,可陪伴你一起面對人生困境。
(本文作者林鳳為理善協會執行長與理善學院創辦人。理財行善正向能量.致力公益傳播美好。理周集團旗下品牌理財周刊與理善學院,歡迎公益演講與異業合作。www.wips.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