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爆發限電停產危機,但陸港股反而止跌翻漲,無論這波能耗雙控衝擊只是美中另類的談判籌碼,還是產業調整的關鍵轉折,中國大陸第四季經濟下行的風險已經大增。
今年的中國很搶戲,招招先發制人,感覺上有化被動為主動,在十月底的G20高峰會之前,拜登與習近平所主導的美中政治角力,表面上看起來拜登急於促成與習近平面對面的溝通,對於許多議題採取了較大爭議的決定,例如阿富汗撤軍與孟晚舟釋放,但站在拜登最關心的氣候變遷計畫,必須爭取中國的配合才能達成,所以這一次,贏了面子的是中國,但拜登贏得了裡子。
碳中和目標 習近平的談判籌碼
在拜登還沒當選的去年九月,中國便提出2030年碳高峰、2060年碳中和的排碳計畫,今年四月在全球氣候峰會上,習近平承諾上述的排碳目標,但美國與歐盟的碳中和時間都訂在2050年,這就是習近平的談判籌碼。
根據科學家觀測南極臭氧層的破洞修補,發現到雖然有修復的跡象,但如果趕不上2050年前恢復原貌,則南極冰原的融冰造成的海水上升,將有可能把佛羅里達州淹沒,所以在八月底、九月初的颶風艾達造成美國東北部災難性的洪水,損失至少五百億美元,是有紀錄以來的第六大損害,對極端氣候的擔憂,或許促成了拜登主動致電習近平的原因之一,之後就是加中的人質外交,然後就有了「能耗雙控」的九省限電、停產的一刀切。
冬奧北京藍 能耗雙控早已定調
當然吃虧的事情中國也不會做,習近平願意賣這個人情給拜登,說穿了也跟明年二月的冬奧有利,早在七月河北的鋼廠就已經限產,冬奧期間必須維持「北京藍」。
弄清楚了拜登與習近平的這盤棋後,再來看能耗雙控政策的影響性。「能耗雙控」是指既控制能源消耗強度(也稱單位GDP能耗,能源在創造經濟產值時的利用效率),也控制能源消費總量。2015年,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能耗雙控」,目的是節約能源、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倒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綠色發展水準。
所以先確認一件事情,能耗雙控並不是突然橫空出世的臨時跑龍套政策,而是行之多年的既有政策,既然是既定政策,那麼又怎麼會搞得人仰馬翻呢?還是疫情惹的禍,自從疫情爆發以來,年初大宗商品價格屢創新高,在海運延遲、企業放棄及時庫存模式,改為建立安全庫存模式,至今仍是需求大於供給。
限電一刀切 四大行業影響最大
另一方面,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因防控疫情有序,較早恢復生產,在歐美各國政府推出史無前例的救市措施,訂單紛沓而來,相對的中國的工業大省能源消耗迅速上升。
同時,部分地區在2030年碳達峰預期下,將2021-2030年理解為給高耗能、高排放的企業開綠燈的最後機會,於是某些地方用搶地盤的方式,屢屢出現未批先建專案,所以才有了發改委透過能耗雙控的「晴雨錶」指標,在八月份發現部分地區能耗強度不降反升,九個省份被列為一級預警地區。
此外處於二級預警的浙江、江西、貴州,也開始採取限產措施以保證完成今年雙控目標。大多數停產限產會持續到十一長假後,但是部分省份如寧夏直接宣布高耗能企業停產一個月,陝西榆林、雲南針對電解鋁、水泥、化工產品等行業的限產則直接延續至年底,所以這次限產時間也超過預期。
整體來看,這次「運動式」的限電停產的產業落在高耗電+高碳排的鋼鐵、電解鋁、水泥、化工化纖四大行業,情況有點像暑假玩瘋了的學生,趕在開學前補寫暑假作業,品質粗糙,因此市場預期在地方政府「一刀切」要求企業停產、限產,相關產品必因供不應求而價格上漲。
中國第四季 經濟下行風險大增
又因限產企業多涉及上游原材料,漲價必然導致下游企業利潤空間縮減,進而迫使企業將生產成本轉移至消費端,提升消費價格,拉高通膨水準。不僅無助於節能減碳,而且通膨上揚讓人行降準的機率降低,面對恒大地產違約破產的風險,以及針對各行各業的反壟斷、公平正義的政策整頓,可預見第四季的中國經濟下行的風險大。
只不過中國第一季GDP 18.3%、第二季12.7%,而去年GDP目標訂在5%,今年沒有訂目標,假設持平,那麼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從七月起的調控力度越來越大。明年習近平尋求破格連任,此時大刀闊斧的深度改革,似乎是摻雜了資本主義的社會改革做分水嶺,明年將全面回歸紅色社會主義做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