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常問我香港議題的看法,我都相當寡言,畢竟離開香港二十多年,已不太熟悉,台灣已成為我最全心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地方。
日前到政治大學參加一場港澳移民發展的座談會,透過分享從來台求學、留台就業生活等各面向,尤其是一個早期香港僑生來台移民的種種經歷或制度適應與困境,以作政策制定之參考。當中得到淡江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張五岳教授的熱情回應,受用良多。
筆者過去從無緣受邀台灣政府單位舉辦之活動,除非剛好承辦單位或承辦人是朋友,我認為建立移民資料網及人力發展機制相當重要。
在香港上小學時,有一位老師畢業於台灣的大學,她告訴我們在台灣讀書時的生活,低廉的學費、優美的校園環境,我們也知道除了往香港大學升學、就業,英國、澳洲之外,還有一條出路是可以到台灣讀書。一九九七年,剛剛考完會考,高中畢業的同時,決心來台升學,並下定決心留台十年,開創自己的人生。
在僑大以及大學就讀期間,學校僑輔人員的熱心讓人難忘。二○○三年出社會後,靠著教廣東話而創業,二○○五年成立外語補習班而站穩腳步,面對在台灣生活上的種種,遇到困難沒有朋友,也沒有社會體系支援!生病時更相當無助,深有同感,促使我常回母校走訪。
二○○九年,事業順暢,也開始回饋社會,捐設「僑先部陳就娣獎學金」,目前仍持續中。
我一直以為我們是僑委會服務的對象,直到去年才得知「來自香港的僑生,應該是由陸委會負責。」
用職業服務社會 建構台灣連接東南亞的橋樑
二○一○年,我成為了台灣女婿,辦理結婚的方式很方便很簡單,但許多證件需要更換!建議政府應出版一本新公(居)民手冊,指引大家如何成為一個正式的公民。衛生署出的「媽媽手冊」相當好。
二○一二年,奉行扶輪精神,用職業服務社會的理念,開始捐贈社會團體,免費教東南亞七國的語言,培育東南亞語言師資,促進台灣與東南亞的文化連結。
後來創立就諦學堂,並加入台語、寮國語跟印度語言,建構台灣連接東南亞的橋樑。
我相信許多移民在台,也希望自己能造福社會。讓我們全面的正視移民議題,為社會舉才。
提供政府部門以下八項淺見參考:
一、讓現有升學制度保持暢通互動,有助青年發展。
二、持續和香港保持民間各項互動,促進青年交流。
三、積極協助移民融入社會,如健保、就業、社會住宅之建置申請。
四、善用留台之香港移民的專業才華,尤其是文化及金融管理人才。
五、建議政府鼓勵「台師大僑先部」優化功能,在校園內設立校友專屬空間,是發展校友網絡之基本。
六、持續關心留台就讀之僑外生及校友,增加吸引人才留台的途徑。
七、來台就讀之高中生,尚未成年,監護人責任重大,生活上之照顧需更為注意。
八、善用台師大僑先部之功能,做好僑生或國際生教育培育。
(作者李三財為「國立台北商業大學東協經營管理實驗場域」暨「就諦學堂」執行長)